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羌族舞蹈的原生态形式到舞台形式的流变与呈现

发布时间:2020-11-02 11:13
   羌族原生态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动律深受世人喜爱,是西南民族舞蹈艺术的瑰宝。从羌族的原生态舞蹈到舞台化舞蹈,经历了一系列的流变,最终的呈现也风格多样,形态万千。笔者立足西南地区,深入羌族地区多次采风,深挖其原生态形式中的艺术价值,服务于舞台艺术舞蹈创作。本文从羌族原生态舞蹈介绍入手,主要简析“萨朗舞”和“羊皮鼓舞”,然后从教材编撰、“萨朗舞”和“羊皮鼓舞”三个方面来论述舞台化羌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最后对现有舞台形式的羌族舞蹈作品的原生态与舞台化对比思考。本文意在唤醒舞蹈工作者深挖羌族原生态舞蹈的风格和动律,优化并繁荣羌族舞蹈创作。
【学位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722.22
【部分图文】:

队形,半圆,原生态


者深挖细耕,本文主要就“萨朗舞”(见图 2)的原生态形式到舞台化形式的流变与呈现进行研究。图2 “萨朗舞”半圆队形。②(一)“萨朗舞”的原生态舞蹈体现与艺术形态和藏族民族民间舞里的围着圆圈跳舞、连着手臂踏歌一样,羌族“萨朗舞”也保留了这一舞蹈风格。“萨朗舞”都为集体性舞蹈,没有单双三这样的舞蹈形式,在原生态的“萨朗舞”中只会因为人数的多少而决定其实整个圆圈还是半个圆圈而舞。“萨朗舞”的下肢动作多于上肢动作,以“胯部”动作为主带动整个下肢膝关节、小腿的灵活变动,没有严格规范的动作要求,具有浓郁的原生、淳朴羌寨生活气息。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羌族的“萨朗舞”和藏族舞蹈,特别是嘉绒藏族舞蹈有数个相似之处,如“左”、“颤”、“拐”等。但是笔者认为“萨朗舞”的轴转动律和 360 度顶胯动作是其最为独特之处

动作教学,原生态


“萨朗舞”的结构分为起步、中间主体动作、结尾步,节奏固定单一,如此重复数遍而舞(见图 3)。图3 原生态“萨朗舞”动作教学。③(二)“羊皮鼓舞”的原生态舞蹈体现与艺术特征释比(见图 4)是羊皮鼓舞中最重要的角色扮演者,而我们也可以看作其是一个以独舞为主的祭祀性原生态舞蹈形式。而释比不仅是舞蹈的演员同时也充当舞蹈编导的角色。羊皮鼓舞是祭祀舞蹈中的一种,在羌族文化里主要是祭祀神灵,它和“萨朗舞”一样,没有太多固定的舞蹈程式,但是它又不属于自娱性舞蹈,总之,心随舞动是其最大的特点。由于需要使用有一定重量的羊皮鼓为指定的道具,所以舞蹈动作多弯曲膝盖、身体前倾,负重地轴向转动。随着鼓点的轻重缓急,而表现出舞蹈的沉稳与轻快,这不仅是羌族舞蹈与相近藏族舞蹈的区别

羌族,民间舞蹈


“吸睛”的需要等,我们把原生态的“影子性”动作,通过思维和实践过程夸张数倍,已达到舞台表演的需要。图5 羌族民间舞蹈教材中的“小划腿”。⑤1.教材化“萨朗舞”动律特征我们在教材中训练的动作,已经是融入了舞蹈表演和舞蹈表现力的需要,这一点是原生态羌族舞蹈和舞台化羌族舞蹈最大的差别。比如我们的划圈,笔者在采风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在原生态羌族舞蹈中也只是表演者小腿灵活,好似划圈,而在教材编写中,我们通过想象,认为羌族文化中有山羊崇拜,而跑山羊的小腿便是极为灵活的,所以我们就开发除了“小划腿”这样的动作,动作要求是右腿(以右腿为例)弯曲前抬 90°,以膝盖为圆点,小腿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强调绷脚带动的同时还要注重灵活、快速且有幅度[1]。(见图5)⑤图片来源:白莉.羌族民间舞蹈教材[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梅馨月;;让舞蹈“舞”起音乐课堂的灵魂[J];文理导航(下旬);2012年09期



本文编号:2866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866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a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