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铜梁“火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19:52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根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承续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维护文化多样性,激发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人人和敬、民族和谐、国家和盛具有重要意义。铜梁火龙作为铜梁地方文化的缩影,是巴渝人文特征的身体展演形式,凝聚着巴渝人民的历史记忆,具有鲜明独特的符号象征意义和区域文化特质。因其本身的独特性、地域性和活态性等特征,于2006年铜梁火龙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铜梁火龙作为民族优秀文化公示于众。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铜梁火龙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仅为对该项目的相关报道和简单介绍,尚无人进行系统地挖掘整理以及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口述史等研究方法对铜梁火龙的历史渊源、功能价值、技艺和器物进行挖掘整理,对传承人情况、参与人群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针对铜梁火龙在现实背景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铜梁火龙传承与发展的转换性生成路径。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铜梁火龙与古巴子国的蛇巴文化有着难以剥离的依附性关系。(2)铜梁火龙起源与发展经历了神话传说、娱神到娱人的功能演变、文化品牌的形成三个阶段。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多重影响下,孕育出铜梁火龙独具特色、兼并包容、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3)铜梁火龙传承与发展至今,融入了体操、杂技、武术、戏曲等元素,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其展演流程、龙珠动作、基础把位、基本步法、套路动作以及制作工艺,各自皆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形式。(4)铜梁火龙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名,其国家级、市级各一名,区级4名,从其年龄结构来看,呈现老年化趋势。其中黄廷炎、李诗敏对铜梁火龙展演的套路动作、表现形式等内容进行了创新,并与时代潮流相契合,对铜梁火龙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传承、传播与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作用。(5)铜梁火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政府过度干预集权化管理,导致文化生存空间缺乏主体能动性;参与人群年龄结构不均衡呈现老年化;参与人群文化水平较低,导致项目内部缺乏创新动能;传承方式陈旧固化、传承路径单一狭窄,导致后备人才出现断层;商业利益驱使,导致文化根底失真;多元文化冲击,导致文化空间的形象遮蔽。(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下,提出铜梁火龙传承与发展的策略和路径为:转变管理观念,发挥政府积极导向作用;拓宽传承方式,“民、政、企、学”共同参与;结合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平台(网络平台、手机APP、新闻媒体等)多元化推广;转换资源优势,依托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722.214
【图文】:

规划图,铜梁,规划图


梁人民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便创生出玩火龙的仪式形式,以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征服之意向,寄托着人们渴望除晦祛邪、风调雨顺、百事顺遂的美好愿景。(见图3-1、3-2)图3-1 铜梁区行政规划图 图3-2 铜梁火龙展演图3.2研究方法3.1.1 文献资料法通过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成龙校区和狮子山校区)、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铜梁区图书馆和地方资料室借(查)阅有关中国龙文化、铜梁龙文化、民族学、社会学、符号学等书籍,研读并做出理论梳理,夯实了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国知网(CNKI)、谷歌学术和其他学术数据资源网站,以“铜梁火龙”、“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龙运动”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检索出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总结,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3.1.2 田野调查法田野考察选址为重庆市铜梁区,深入地方进行实地考察、摸底、观察该地区与铜梁火龙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器物、观念、制度、行为等相关特征。详细记

规划图,铜梁


然的敬畏和征服之意向,寄托着人们渴望除晦祛邪、风调雨顺、百事顺遂的美好愿景。(见图3-1、3-2)图3-1 铜梁区行政规划图 图3-2 铜梁火龙展演图3.2研究方法3.1.1 文献资料法通过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成龙校区和狮子山校区)、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铜梁区图书馆和地方资料室借(查)阅有关中国龙文化、铜梁龙文化、民族学、社会学、符号学等书籍,研读并做出理论梳理,夯实了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国知网(CNKI)、谷歌学术和其他学术数据资源网站,以“铜梁火龙”、“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龙运动”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检索出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总结,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3.1.2 田野调查法田野考察选址为重庆市铜梁区,深入地方进行实地考察、摸底、观察该地区与铜梁火龙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器物、观念、制度、行为等相关特征。详细记

铜梁,基本动作,龙舞


走 宝 平引龙 上引龙 下引龙图 4-1 铜梁火龙龙珠基本动作示范图:图 4-1 资料拍摄于铜梁火龙市级非遗传承人李诗敏先生现场演示 2019 年 2 月 12 日4.4.3 铜梁火龙的基础把位铜梁火龙在龙舞的套路演绎中,动作、方位、路线的变化十分多样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铜梁安居古城[J];新重庆;2016年04期

2 ;铜梁龙灯彩扎工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6期

3 宗和云;;“铜梁龙”品牌再培育的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05期

4 雷文君;郭洪;杨维;无忌;;铜梁 中国龙乡的花香和古韵[J];城市地理;2017年01期

5 徐良;;水墨禅心[J];晚霞;2017年14期

6 张晓江;;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铜梁科学发展[J];决策导刊;2009年05期

7 ;华夏龙都 休闲铜梁[J];决策导刊;2011年10期

8 李明钧;刘汪洋;;最美风俗:铜梁龙灯 舞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J];环球人文地理;2012年12期

9 樊建霞;;观光农业在重庆市铜梁区的发展[J];江西农业;2017年19期

10 蔡春丽;;创新驱动与立体的铜梁[J];今日重庆;201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奕燃;铜梁龙灯[D];云南大学;2018年

2 敖森;铜梁“火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3 杜昊;中国“铁花”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7年

4 梁丽斐;重庆铜梁龙文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5 王世基;铜梁龙彩扎工艺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邹孟言;重庆铜梁龙舞的历史演进与现代传承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付争鸣;铜梁舞龙运动的生存逻辑与发展之道[D];西南大学;2011年

8 胡彧倩;重庆铜梁舞龙运动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5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875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9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