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沁源秧歌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沁源秧歌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沁源秧歌,亦称为“沁源小调”,活跃于山西省沁源等沁河流域地区,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一种散板花鼓秧歌,沁源秧歌以其通俗流畅的自然韵律,成为沁源人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2009年,沁源秧歌成功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此从县委县政府到普通民众都在为沁源秧歌的传承与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政府牵头下的专业文化机构就展开了对其的详细普查和资料搜集,经过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沁源秧歌的成功入选,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这项即将濒临灭亡的音乐遗产的发展。政府主导的县文化馆成立了专业的研究机构和演出团体,以及近年来新近成立挂靠在沁源县晋剧团的沁源秧歌剧团,这些机构承担了保护和传承沁源秧歌的主要重任,但是作为最贴近民众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婚丧嫁娶、节日礼仪等民俗活动中,却将沁源秧歌的影响力传播的更为广泛和深入人心。这样两类不同的组织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不同的领域内为沁源秧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鉴于笔者之前对沁源秧歌所作的初步调查研究,笔者希望在此基础上继续在沁源秧歌的流行地域展开实地考察,深入探讨沁源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第一,阐述沁源秧歌的起源以及艺术特征;第二,对当地沁源县文化馆展开跟踪调查,详细介绍其对于沁源秧歌所作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在沁源秧歌中的贯彻落实情况做一深入了解,;第三,选取沁源县陈耿演义民间乐团为田野调查对象,了解其团体的人员构成、乐队的乐器组成和形式、排练情况、演出形式、曲目来源和风格、经济的运行模式和收入情况等;第四,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团体进行比较研究,加以描述、分析和阐释,探讨各自对于沁源秧歌的发展所做的工作,以及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所凸显的优势。第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外围,以“高雅音乐进校园”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为基础,深入探究对沁源秧歌等音乐类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以期能够在对其现今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之下,探讨在当前经济社会中如何将国家的政策制度与传承民间音乐的实际工作良好的结合,使沁源秧歌在适应社会化大潮流下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原真性,并对现代社会里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沁源秧歌 文化馆 陈耿演义乐团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722.211
【目录】:
- 中文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前言13-15
- 第一章 沁源秧歌的生存环境和形态15-23
- 1.1 沁源县概况15-16
- 1.2 沁源秧歌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16-17
- 1.3 沁源秧歌的艺术特征17-20
- 1.3.1 结构简单曲调多样17-18
- 1.3.2 题材丰富内容多变18-19
- 1.3.3 与时俱进伴奏改革19
- 1.3.4 三种形式表演生动19-20
- 1.4 沁源秧歌的生存现状20-23
- 第二章 政府机构的主导保护——对沁源县文化馆的调查23-41
- 2.1 沁源文化馆介绍23-24
- 2.1.1 沁源县文化馆简介23
- 2.1.2 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23-24
- 2.1.3 运作模式24
- 2.2 文化馆近些年针对沁源秧歌所作的工作情况24-33
- 2.2.1 1993-2014年25-28
- 2.2.2 重要事件跟踪调查28-33
- 2.3 关于沁源秧歌传承人33-38
- 2.3.1 传承人简介34-35
- 2.3.2 传承工作情况35-38
- 2.4 文化馆工作中的问题38-41
- 第三章 民间社团的拓展传承——对陈耿演义乐团的田野调查41-50
- 3.1 乐团的组织构成41-44
- 3.1.1 成员规模41-43
- 3.1.2 师承关系43-44
- 3.2 乐团的经济运作44-45
- 3.3 乐团的演出概况45-48
- 3.3.1 演出形式45
- 3.3.2 演出现场田野调查45-48
- 3.4 乐团发展现存的问题48-50
- 第四章 政府机构与民间社团各自在沁源秧歌传承保护中发挥的作用50-58
- 4.1 两类团体的保护成果比较50-52
- 4.1.1 成果项目50-51
- 4.1.2 受众影响51-52
- 4.2 两类团体在传承保护沁源秧歌中的优劣势52-53
- 4.2.1 县文化馆52-53
- 4.2.2 陈耿演义乐团53
- 4.3 两类团体的融合借鉴53-58
- 4.3.1 官民互助,乡俗礼仪显风采54-55
- 4.3.2 官民互进,基础教育承大梁55-56
- 4.3.3 官民互补,全民参与共发展56-58
- 第五章 关于沁源秧歌传承和保护的思考58-61
- 5.1 从“让高雅音乐进校园”谈起58-59
- 5.2 从“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谈起59-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4
- 附录一 沁源秧歌传统经典曲调64-67
- 附录二 图片67-6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9-70
- 致谢70-71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1-72
- 承诺书72-7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巧晖,刘颖,陈勤建;20世纪民俗学视野下“民间”的流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马丹丹;;口头文学的多元范畴及其整体性视角的可能[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吴轶寒;;关于田野记录的几点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钱永平;钱永琴;;祁太秧歌中女性生活史的民俗学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侯文宜;晋东南一带炎帝历史传说、民俗文化考释[J];晋阳学刊;2005年05期
6 高恒冠;;民俗志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刘波;;20世纪民间文学理论本土化探析[J];兰州学刊;2005年06期
8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J];民俗研究;2008年03期
9 张勃;;民俗学视野下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意义[J];民俗研究;2010年02期
10 张奇;秦竹;;傣族宗教仪式的心理治疗意义探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兴宇;;石桥与村落:从物质文化走进民俗空间——以鲁南鲁封桥村为核心个案[A];山东省民俗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红流;民俗视野中的上林壮族师公戏[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汤顺霞;苦水高高跷及其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调查[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罗淑珍;民族高校学生民俗承载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霞;上党八音会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清;沂蒙丧葬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贞;民间舞蹈“九鲤舞”的舞蹈形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邵卉芳;中国传统吉祥图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乌云娜;巴尔虎人的仪式音乐与音乐生活的变迁[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云丹;蒙古四胡制作工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沁源秧歌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6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