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构建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以舞龙运动技能系统和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为对象,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逻辑推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采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结合舞龙运动的实践,参照标准的制定规律和原则,结合国内专家的意见,重点对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进行了构建,确立了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这二个子系统,继而又确立了体能、技能、协作、艺术表现这四项要素;论证了构建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必要性,对所构建的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试图对舞龙运动得以推广普及开展进行充实和完善的论述,以促进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和舞龙运动的传承。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确定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体系。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分为三级九等,其中包括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水平,每个级别水平分三个等级。 (2)确定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内容体系。主要分为认知和技评两大部分的内容,认知部分内容为体现舞龙运动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播、学习和延伸的开发,技评部分内容为体能、协作、技能、艺术表现等对舞龙运动基本动作类指标和难度动作类指标的标准。 (3)确定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评价体系。通过裁判法确定了对技评部分不同类别基本动作和难度动作数量掌握情况确定了动作规格、表现艺术、动作难度的不同评价标准。通过离差法、专家问卷确定评分水平为不及格、及格、良好、达标。 (4)本研究在实证过程中通过观察和主观体力感觉量表的填写分析情况,清楚的看到测试者基本达到得到充分锻炼的教学目的。根据实际测试数据的特点,运用离差法制定的达标内容各个等级的标准,根据专家意见和实证检验结果,确定《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适合各等级的标准要求。 (5)本研究对研制的《标准》进行了实证检验,教师与学生的总体评价非常满意,效果显著,建议将舞龙运动作为特色办校或校本课程来开设。 (6)研究不足:制定适合全国的等级标准样本含量,应该在每个性别、年龄组取样都在千以上,由于研究人员经费、时间、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仅进行小范围小样本的实证检验,主要评测的对象是学生,其中又造成样本数量和抽样带来的误差。后期希望通过对各等级达标的标准,分析男女生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总体上分析达标的标准通过率和不及格率,以量化要求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舞龙运动 等级 标准 技术等级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722.21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1 绪论12-25
- 1.1 选题来源及选题背景和意义12-14
- 1.1.1 选题来源12
- 1.1.2 选题背景和意义12-14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4-21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4-16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6-21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21-22
- 1.3.1 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化发展存在的问题21-22
- 1.3.2 构建标准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22
- 1.4 研究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进程22-25
- 1.4.1 研究问题22-23
- 1.4.2 研究思路23
- 1.4.3 研究进程23-25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研究25-27
- 2.1 标准的概念25
- 2.1.1 标准的定义25
- 2.1.2 标准的分类25
- 2.2 舞龙运动的概念25-26
- 2.2.1 舞龙运动的定义25-26
- 2.2.2 舞龙运动的种类26
- 2.3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6-27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7-30
- 3.1 研究对象27
- 3.2 研究方法27-30
- 3.2.1 文献资料分析法27
- 3.2.2 问卷法27-28
- 3.2.3 录像分析法28-29
- 3.2.4 数理统计法29-30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30-65
- 4.1 构建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需求分析30-33
- 4.1.1 构建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必要性分析30-32
- 4.1.2 构建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对象与级别分析32-33
- 4.2 《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依据33-34
- 4.3 构建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理念34-35
- 4.4 构建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目标35-37
- 4.4.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德智体全面教育35
- 4.4.2 整体设计目标,突出多样化和个性化,设置合理35-36
- 4.4.3 注重教与学融合,形成终身参与兴趣,增强体质和民族文化底蕴36-37
- 4.4.4 内容需要符合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37
- 4.5 《舞龙锻炼等级标准》的构建原则37-39
- 4.5.1 整体性原则37-38
- 4.5.2 层次性原则38
- 4.5.3 衔接性原则38
- 4.5.4 灵活性原则38-39
- 4.5.5 愉悦性原则39
- 4.6 《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结构39-40
- 4.7 构建《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内容40-56
- 4.7.1 《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体系的确定41-43
- 4.7.2 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内容的确定43-56
- 4.8 《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标准体系确定56-58
- 4.9 《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实证检验58-63
- 4.9.1 实证对象58
- 4.9.2 调查发放与回收58
- 4.9.3 统计与分析58-63
- 4.10 《舞龙运动级别等级标准》的效果评价63-65
- 5 结论与建议65-68
- 5.1 结论65
- 5.2 后续研究建议65-66
- 5.2.1 建议65-66
- 5.2.2 研究局限66
- 5.3 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实施保障研究66-68
- 参考文献68-71
- 附件171-72
- 附件272-75
- 附件375-77
- 附件477-79
- 附件579-81
- 附件681-82
- 附件782-83
- 附件883-84
- 附件984-85
- 附件1085-86
- 附录表1 专家访谈意见反馈表86-87
- 附录表2 龙具规格标准87-88
- 附录表12 《一级一等》测试内容88-90
- 附录表13 《二级四等》测试内容90-91
- 附录表14 《三级七等》测试内容91-93
- 附录表15 舞龙种类及35种非物质保护种类93-94
- 附录表16 参与本论文调查的专家信息表94-95
- 附录表17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95-97
- 致谢97-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红兵;刘军萍;;第二、三套《全国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的比较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年10期
2 袁艳春,孙伟民,吴萍,吴伟;对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研究[J];冰雪运动;1998年03期
3 韩晓燕;张彦通;;英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级别划分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4 张继生;谭旭利;尹邦胜;袁丽;;小康社会建设中湖南省区域体育的和谐发展[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花蕊;;基与龙文化视野下我国竞技舞龙运动的发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年04期
6 冉孟刚;;舞龙运动的美学特征及力效特征探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栾贵勤;黄敬跃;;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等级划分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11期
8 朱庆林;杜为公;李艳芳;;国外经济动员等级划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军事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9 薛达元,蒋明康,王献溥;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标准的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3年02期
10 王君武;李胜新;;对高校师生身体机能水平的评定及等级划分的研究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名一;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杨丽;果蔬产品及加工标准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3 俞宏军;中国工厂化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陈佳鹏;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倩;规则变化下对竞技健美操三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鹏程;物联网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巍;构建跳绳大众锻炼等级评价标准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孙智;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龙清;中国银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6 陈新辉;伽利略科学的哲学意蕴[D];湘潭大学;2003年
7 朱焕来;二类油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8 杨小帆;陕西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宏伟;我国出版物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李高峰;“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中足球技能等级评价标准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构建舞龙运动锻炼等级标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41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