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秧歌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唐山地秧歌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山地秧歌 艺术渊源 舞蹈与音乐 艺术特征 传承保护与创新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范围集中在河北省唐山市境内的滦县和乐亭两个县区,唐山历史悠久,在资料里显示早在4万年前就有人类劳动作息的迹象。唐山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可以说是人杰地灵。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唐山的地域文化艺术发展的丰富多彩,使得唐山地秧歌这种民间艺术,在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不断汲取营养,淬炼升华,成为了唐山区域文化艺术的一只璀璨的明珠。研究课题即是被舞蹈界誉为“四大秧歌”之一的唐山地秧歌。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唐山地秧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地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等有关的问题。唐山地秧歌在旧社会是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劳作休息时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活动,在穷苦日子下老一辈艺术家也曾利用地秧歌乞讨来解决温饱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唐山地秧歌受到重视,同时也搬上了舞台。然而唐山地秧歌要想在现代化的这个社会里继续走下去,就必须创新,但创新的前提是要先继承,基于这个课题,笔者从多个角度阐述唐山地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提出创新要有“度”的观点。 唐山地秧歌这个研究课题是以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为框架来进行阐述说明的,论文第一章介绍了唐山地秧歌产生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唐山地秧歌历史渊源;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唐山地秧歌的舞蹈、音乐两大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第四章笔者通过对非专业团体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了为了唐山地秧歌更好的发展,非专业团体和专业团体应该合作的畅想;第五章论述了唐山地秧歌和唐山的另外两项民俗艺术唐山民歌、唐山的评剧之间的联系;第六章论述了唐山地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为了客观地了解唐山地秧歌,把握地秧歌的本质,笔者在写作方法上采用了比较学的方法,通过对唐山地区两个县的地秧歌的艺术特点的分别阐述,做出对比,总结出继承唐山地秧歌这一文化瑰宝的重要性,更加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继承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把这一瑰宝断送在我们年轻一代手里。
【关键词】:唐山地秧歌 艺术渊源 舞蹈与音乐 艺术特征 传承保护与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4
- 第1章 唐山地秧歌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渊源14-23
- 1.1 唐山地秧歌产生背景14-17
- 1.1.1 唐山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14-16
- 1.1.2 唐山地秧歌的历史渊源16-17
- 1.2 唐山地秧歌的艺术渊源17-23
- 1.2.1 唐山地秧歌的发展脉络17-20
- 1.2.2 唐山地秧歌的生存现状20-23
- 第2章 唐山地秧歌的舞蹈23-33
- 2.1 各行当的服装及使用的道具23-25
- 2.2 各行当基本动作25-29
- 2.2.1 道具的拿法25
- 2.2.2 各行当的动作25-29
- 2.3 地秧歌的队形图29-33
- 第3章 唐山地秧歌的音乐33-43
- 3.1 唐山地秧歌的伴奏33-40
- 3.1.1 唐山地秧歌的伴奏乐器33-35
- 3.1.2 唐山地秧歌伴奏使用的秧歌曲35-40
- 3.2 唐山地秧歌演唱的秧歌调40-43
- 第4章 对民间非专业地秧歌团体的考察与比较43-51
- 4.1 田野个案43-45
- 4.2 对铁牡丹艺术团团长“老铁”的采访45-49
- 4.3 非专业团体与专业团体的比较49-51
- 第5章 唐山地秧歌与唐山其他民间艺术的密切联系51-59
- 5.1 唐山地秧歌与唐山民歌之间的联系51-54
- 5.2 唐山地秧歌与唐山评剧之间的联系54-59
- 第6章 唐山地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59-63
- 6.1 实施保护存在的问题59
- 6.2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及取得的保护成果59-61
- 6.3 唐山地秧歌如何继承与发展61-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智联忠;太谷秧歌玩“交响”[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边云芳 周凯;朔州秧歌戏 塞外写意大文章[N];朔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驻辽宁记者 毛琦;辽宁省八艺节:三载耕耘喜逢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傅春秘 通讯员 孟虹;廉香润古城[N];秦皇岛日报;2010年
5 记者 张向辉;众多非遗项目供市民欣赏[N];渭南日报;2011年
6 记者朱有祥;干部学法规文件实现日常化[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7 哈尔滨市 刘仁辉;对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建议[N];北方时报;2011年
8 记者 于丽爽 通讯员 李枝桐;门头沟 非遗展室免费开放[N];北京日报;2011年
9 记者 葛西劝 通讯员 梁晓冬 安亚静;群众性文化活动创出特色[N];河北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郝凌峰 通讯员 李晓强;隆尧“文化庭院”引领农村新风尚[N];农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蔚;闹节—山东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莹;山西朔州秧歌戏的民俗意蕴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彬;平腔秧歌调查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3 李艳;翼城秧歌戏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张丽艳;汾阳磕板秧歌调查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周洁;山西大同“碓臼沟秧歌”调查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6 李征;唐山地秧歌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7 姜中华;山西秧歌服饰传承与发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何辉;张家口“拧鼓”乐舞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苏榕;山东胶东地区秧歌音乐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宋阳;京西柏峪村民村戏观念的分析与阐释[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998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998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