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村上隆艺术脉络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14:37

  本文关键词:村上隆艺术脉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村上隆 脉络 创造理解者


【摘要】:村上隆是日本新生代艺术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成就来源于艺术视觉领域和观念领域的创意,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了村上隆式的“超扁平”风潮,他艺术作品的整体风貌成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视觉形象,蕴藏着民族、历史的积淀和潜在的文化能量。另一方面他的艺术运作模式展示了当代大众流行文化中日本独特的思维逻辑,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有关时代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思考,提供了人们认识审美形式与观念创造的新视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社会人文和当代艺术的整体形象。村上隆具体的艺术创作、行为模式以及成功经验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村上隆艺术脉络的展开和梳理,用他独特的鉴赏理论作为分析其艺术作品形态以及创作手法的工具,探讨了村上隆如何通过独特的艺术审美创作以及艺术行为模式,化解了当代艺术语境下所面临的现实与理想追求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强化时代语境与各种艺术现象之间种种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村上隆几类视觉文本、文化资源选择的立足点分析,找到其具有本质特征的关联因素。如何从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性的角度去思考,创造出可以被广泛理解的艺术形式,并在艺术实践中保持独立性、强调原创性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这为当代艺术实践,明确创作者个体身份和历史处境予以方法论意义的启示,并为最终实现走向艺术的理想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村上隆 脉络 创造理解者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131.3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8
  • 目录8-10
  • 绪论10-14
  • 第一章 村上隆与其艺术14-22
  • 1.1 村上隆简介14-15
  • 1.2 村上隆的成功之路15-22
  • 1.2.1 村上隆的艺术“战斗”15-19
  • 1.2.2 村上隆的艺术“创业”19-22
  • 第二章 创造理解者的艺术22-30
  • 2.1 当代审美接受的特征22-24
  • 2.1.1 由内转外的读解方式23
  • 2.1.2 娱乐性的泛审美接受23-24
  • 2.1.3 多元化的审美接受24
  • 2.1.4 集体狂欢式的审美接受24
  • 2.2 创造艺术的理解者24-30
  • 2.2.1 理解中的“鉴赏”25-26
  • 2.2.2 鉴赏方法——鉴赏四要素26-30
  • 第三章 村上隆的艺术脉络30-42
  • 3.1 村上隆艺术的基本形态30-37
  • 3.1.1 “扁平”模式30-35
  • 3.1.2 “立体”模式35-37
  • 3.2 村上隆艺术形态与日本文化脉络的关系37-42
  • 3.2.1 文化审美消费化下的日本社会37-40
  • 3.2.2 “和式”性格与审美40-42
  • 第四章 当代艺术视野中村上隆艺术脉络的价值评判与思考42-48
  • 4.1 村上隆艺术脉络体现了当代艺术家身份与价值的自我认同42-43
  • 4.1.1 日本社会的“典型”形象42-43
  • 4.2 村上隆艺术脉络观念体现审美因素与文化性43-48
  • 4.2.1 传统的卫道者与保守的反叛者44-46
  • 4.2.2 村上隆的新波普46-48
  • 第五章 结论48-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2-54
  • 致谢54-56
  • 个人简历56-5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倍雷;;中西美术的画理意味的比较研究[J];书画世界;2009年06期

2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3 孙培培;;艺术作品里可见中的不可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4 李静;;日语中的外来语看日本文化的开放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5 柯璜莹;;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牛世峰;;浅谈大学日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7 王蕊;;浅谈日本人的义理人情观念——以《情死天网岛》为中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8 郭丽;;日本文化中的“好色”审美理念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9 党艺峰,党大恩;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再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平;陆苹;;中国平面设计的“胜利”曙光[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朱存明;;汉画像研究的图像学方法[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兰芳;;徐州汉画像石视觉图像的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郑丹平;;孔子“诗教”探析[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蔡琴;;作为视觉艺术博物馆的美术馆[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6 周海燕;;译诗中的“做诗”成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7 陈咪咪;;批评言语行为中日对照研究——以电视剧为题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彤;;以花卉为视点看中日民族心理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澍;;刘勰论“为文之初心”——《文心雕龙》文学创作发动论[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4 尹霄;乔治·鲁奥的叙事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6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9 吕作用;傅雷与视觉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10 徐丽娜;米切尔的形象理论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3 肖平;基于DM642的“行人”语义提取及应用[D];湘潭大学;2010年

4 丁仪;初中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邹文兵;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盘长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郝鸣;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邓纯;销售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舒适度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聂文霞;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春辉;关于日语敬语误用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e,

本文编号:1013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013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c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