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汉英翻译中的认知语义演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19:58

  本文关键词:汉英翻译中的认知语义演化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语义演化 识解 汉英翻译


【摘要】:自奈达的翻译理论问世以来,“对等”似乎一直是翻译研究的一个中心主题之一,同时也是译者在翻译时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两种语言之间完全对等的翻泽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一些经典的翻译研究理论就证明了这一点,如奈达的“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既然翻译无法实现完全的对等,译文和原文总会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和出入,那么,这是否也相应地说明了在跨语翻译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存一种语义演化现象呢?本文旨在利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认知结构差异,从译者的认知识解入手,通过对一些典型的汉英翻译例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语义演化的特点,并探讨因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而产生的认知语义演化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 研究翻译中的语义演化现象,并不就只求异而不存同,从而流于无根据、无限制的自由翻译。而是译者根据文本中的内语境和文本外的交际语境的需要而接受语义内容上相应调整。这是从兼具语言的使用者和转换者于一身的翻译者的主体性角度出发,共时性地审视语言之间的语义变化趋向而做出的适度的语义微调。语义演化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原文在译入语中的表达力而强化译文在受众中的理解力和欢迎度,以期达到更好的为受众服务的目的。 本研究主要选取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及其英译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A Story of Shanghai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恨歌》中英文本的比照阅读和分析,并依托最近几十年热门的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即识解的三大能力:辖域、视角和突显,来对《长恨歌》中的一些译例进行归纳整理,并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对各个译例进行逐条讨论,以期发现认知的语义演化特点。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演化特点灵活多样,而且适度的语义演化在翻译过程中很有必要。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识解的三大能力的指导下,通过对王安忆的《长恨歌》的中英文版本的研究发现,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演化现象主要体现在这三个大类:辖域、视角和突显。辖域方面的语义演化,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的翻译策略来体现。视角方而的语义演化,主要是通过四个方而来体现:时间和空间之间的转换、主观化和客观化之间的转换、译者观点的转换以及译者情感的转换。最后一个大类是突显方面的语义演化,这主要体现在物体运动的轨迹(trajector)和地标(landmark)之间的转换。此外,本研究通过对因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而产生的认知语义演化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的探究以及对译者的背景情况的了解发现,译者在进行汉英翻译过程中之所以呈现认知语义演化现象,主要由两种语言的认知结构差异引发的。翻译活动涉及到作者、译者、读者,他们各自的认知过程是不一样的。而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大多数译者除了遵循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外,他们主要还受自身的认知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预设读者的接受认知能力。 抛开传统的“异化”和“归化”翻译研究理论,本研究对翻译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最主要的是证明了汉英翻译过程中适度的认知语义演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认知识解的三大能力对翻译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可能性,为以后译者识解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作品的翻译及其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义演化 识解 汉英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MENTS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TABLE OF CONTENTS10-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Rationale for the Study12-13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3-14
  • 1.2.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13-14
  • 1.2.2 Practical Significance14
  • 1.3 Oranization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2
  • 2.1 Key Terms16-17
  • 2.2 Previous Studies17-22
  • 2.2.1 Previous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Construal in Translation Studies17-19
  •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Semantic Change19-22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22-27
  • 3.1 Coincidenc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y with Translation Studies22-24
  • 3.2 Semantic Change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nstrual Abilities24-27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27-31
  • 4.1 Research Questions27
  • 4.2 Research Method27-28
  • 4.3 Description of Data Sources28-29
  • 4.4 Description of Data Analysis29-31
  • CHAPTER FIVE CONSTRUAL APPROACHES TO C-E TRANSLATION31-58
  • 5.1 Scope of Construal31-44
  • 5.1.1 Metonymic Approaches to C-E Translation31-41
  • 5.1.2 Metaphorical Approach to C-E Translation41-44
  • 5.2 Perspective of Construal44-54
  • 5.2.1 The Cross-lingual Shift in Time and Space44-47
  • 5.2.2 The Cross-lingual Shif i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47-49
  • 5.2.3 The Cross-lingual Shift of Viewpoints49-51
  • 5.2.4 The Cross-lingual Shift of Affect51-54
  • 5.3 Salience of Construal54-58
  • CHAPTER SIX CONCLUSION58-62
  • 6.1 A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58-60
  • 6.2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60
  • 6.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60-62
  • REFERENCES62-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鸾;;汉英语义演变原因及结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5期

2 彭宣维;认知发展、隐喻映射与词义范畴的延伸——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认知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李艳;;移就的词汇化形式与语义演变[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4 肖坤学;;识解解读:翻译中原文理解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5 王义娜;李亚培;;由意象与识解看认知语法的理论架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石吉生;析英语语义的演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赖yN华,闻俊红,欧阳友珍;隐喻思维与语义演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肖坤学;;句子层面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9 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10 王明树;;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1038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038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d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