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研究
【摘要】:寒山诗蕴藏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尤其包括佛教学说,道教学说以及孔子学说。它影响深远,在美国享有前所未有的推崇。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美国翻译家纷纷着手翻译寒山诗。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加里.斯奈德,因为在众多的寒山诗译本中,唯独他的译本在异国土壤受到了最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对加里.斯奈德的24首寒山诗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就译者为什么只选择24首寒山诗进行英译以及为何在众多的寒山诗译本中唯独只有他的译本在目的语读者中广受推崇这两个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答案,以此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可行性和解释力进行验证。 生态翻译学理论诞生于2008年。该理论从生态学的视角,运用生态学的思维对翻译进行研究,把翻译的性质定义为:译者在某个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活动。 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意义的阐述;第二部分:生态翻译学和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的研究综述;第三部分:简要介绍论文的理论依据,即生态翻译学理论,包括其产生背景,解释力以及核心概念;第四部分:论文的核心部分,以生态翻译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为视角,对加里.斯奈德的寒山诗英译本进行分析和研究。选择性适应涉及到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个人因素,这些均为译者在正式翻译前必须适应的生态环境因素;适应性选择涉及到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以及交际维度。最后是论文的结论:加里.斯奈德的寒山诗英译本高度体现了他在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做出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活动,并拥有最大的“整体适应选择度”,这也解释了为何只有他的译本在异国土壤最受欢迎。此外,也指出了论文研究的局限和不足,旨在鼓励更多的学者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对斯奈德的寒山诗英译本做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寒山诗 适应 选择 生态翻译学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3
- 1.1 Background of Research10-11
- 1.2 Objective of Research11
- 1.3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11-13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3-17
- 2.1 Re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at Home andAbroad13-14
- 2.1.1 Studies Abroad13
- 2.1.2 Studies in China13-14
- 2.2 Previous Study of Cold Mountain Poems and Gary Snyder’s Translation14-16
- 2.2.1 Studies Abroad14-15
- 2.2.2 Studie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15
- 2.2.3 Studies in China Mainland15-16
- 2.3 Comments16-17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17-27
- 3.1 Origin of Eco-translatology17-19
- 3.1.1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17-18
- 3.1.2 Inter-disciplinary Basis18-19
- 3.2 Interpretability of Eco-translatology19-22
- 3.2.1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Nature19-21
- 3.2.2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Eco-translatology21-22
- 3.3 Core Concepts in Eco-translatology22-27
- 3.3.1 Definition to Eco-translatology22-23
- 3.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Related to Translation23-25
- 3.3.3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Evaluation Criterion25-27
- Chapter 4 Selective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 in Gary Snyder’s Translated Cold Mountain Poems27-58
- 4.1 Gary Snyder’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ld Mountain Poems27-28
- 4.2 Selective Adaptation28-40
- 4.2.1 Natural and Economical Environment29-30
- 4.2.2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30-32
- 4.2.3 Ideology of Beat Generation32-35
- 4.2.4 Poetics35-37
- 4.2.4.1 Chinese-poetry-styled Features35-36
- 4.2.4.2 Imagism36-37
- 4.2.5 Individual Thoughts37-39
- 4.2.5.1 Taoism38
- 4.2.5.2 Buddhism38-39
- 4.2.6 Distinctive Life Experience39-40
- 4.2.7 Summary40
- 4.3 Adaptive Selection40-58
- 4.3.1 Linguistic Dimension41-51
- 4.3.1.1 Lexical Dimension41-48
- 4.3.1.2 Syntactic Level48-50
- 4.3.1.3 Rhetorical Level50-51
- 4.3.2 Cultural Dimensions51-54
- 4.3.2.1 Foreignization52-53
- 4.3.2.2 Domestication53-54
- 4.3.3 Communicative Dimension54-57
- 4.3.3.1 Overt Intention55
- 4.3.3.2 Implicit Intention55-57
- 4.3.4 Summary57-58
- Chapter 5 Conclusion58-60
- Acknowledgments60-61
- Bibliography61-64
- Appendix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学烈;;寒山诗韵部研究[J];语文研究;1984年03期
2 金英镇;试论王梵志诗与寒山诗之异同[J];宗教学研究;2000年03期
3 李钟美;;朝鲜本系统《寒山诗》版本源流考[J];文献;2005年01期
4 王鹏鑫;喜读《寒山诗》[J];五台山研究;1995年03期
5 陈耀东;杜甫与寒山子[J];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02期
6 杨秀兰;;寒山诗歌中的悲剧意识[J];名作欣赏;2010年17期
7 南山;;扑朔迷离的夜半钟声与古钟[J];海内与海外;2006年03期
8 胡遂;欧阳慧娟;;论寒山诗歌中的宗教与文化精神[J];求索;2007年05期
9 杨明辉;;“寒山热”在美国[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钱学烈;试论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J];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智海;;亦僧 亦诗人 亦菩萨——记唐代著名高僧寒山[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2 聂士全;;禅宗超教直指法门实践中的寒山与拾得[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3 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4 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君年;;寒山寺——文人墨客的心灵驿站[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6 张培锋;;体大思深,取精用弘——读孙昌武先生《禅思与诗情》(增订本)[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7 汪祖民;;浅析寒山与和合文化[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8 苏简亚;;略论寒山寺文化现象[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9 王跃;;寒山寺文化地理学研究[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姚炎祥;;寒山寺文化研究的思考[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刚;日本无处不寒山[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何善蒙;人问寒山路 寒山路不通[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崔小敬;寒山:亚美三大文化圈中的不同接受与启示[N];光明日报;2004年
4 吴越子;徐卓人新书《赵宦光传》品读[N];文艺报;2007年
5 四川大学 曹顺庆 王俊棋;比较就意味着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刘晶晶;现代隐士的隐居生活[N];中国商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蒋蓝;比尔·波特:一个美国人的唐诗秘境[N];成都日报;2010年
8 陶冠群;姚炎祥:寒山寺是座文化资源宝库[N];苏州日报;2010年
9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崔小敬;寒山研究的新思路[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芬霞;中唐诗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耿晓谕;自然、生态与政治[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黄亮;《六十种曲》用韵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张君梅;从玄解到证悟[D];复旦大学;2004年
7 高超;宇文所安唐诗研究及其诗学思想的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恒雷;寒山和合伦理思想探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2 王海燕;论加里·史耐德翻译的寒山诗[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鲁南;寒山诗中的自然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田慧;模因视角下的史耐德寒山译诗的经典构建[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广龙;寒山诗在美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彭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汤涓;寒山诗歌实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8 金敏芳;从文本旅行角度研究比较斯奈德和韦利的两个寒山诗翻译版本[D];浙江大学;2013年
9 张钰;从改写理论看斯奈德寒山诗英译的经典化[D];延安大学;2013年
10 徐莹;菲利普·惠伦的“寒山情结”[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83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083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