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半”状态—当代视觉艺术设计方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10-25 16:15

  本文关键词:“半”状态—当代视觉艺术设计方式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视觉艺术 设计方式 “半”状态 适度 融合 参与


【摘要】: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体现着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性,艺术设计衍生于人类生活的需求,同时也离不开一定的时代文化语境。媒体技术的进步,图像时代的到来,给予视觉艺术设计表现上更多的自由,同时也提出新的挑战。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思考设计的价值与意义究竟是什么,更加审慎的思考设计与生活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在当代语境中,视觉艺术设计应该呈现何种面貌,应该以何种方式? 当今社会以变动、流动为特征,已经不再凝聚在一个被强制的规约中。许多设计的边缘是模糊的,形式是混杂融合的,其意义和结果多是带有人人参与的不确定性的。以图像时代为背景的视觉艺术设计,是一个开放的、综合性强、迅速变化的学科,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早已打破了视觉艺术设计二维静态的设计媒介,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寻找着出口,传达着各类信息。“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适度、不强求的哲学。而笔者提出的“半”的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视觉艺术设计中,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动态性和模糊性。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拌”状态及“伴”状态,都是对当代视觉艺术设计方式的探索和分析。 本文从五个章节阐释了对当代视觉艺术设计方式的一些思考。第一章为绪论,概括性地提出了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和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为“半”状态设计方式的提出,从“半”字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半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及在西方美学中的地位,根据马斯洛心理学提出了视觉艺术设计的需求层次,从而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点—三种不同形式的“半”状态;第三章论述了时代语境与当代视觉艺术设计的现状,以图像时代、消费社会的到来以及媒介的变革为背景,总结了当代视觉艺术设计的现状;第四章也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论述了“半”状态在当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观念呈现及具体形式,主要包括适度、模糊、融合和参与这几个概念,,并加以例证分析。第五章为当代视觉艺术设计展望,也是对整个课题研究的总结。
【关键词】:视觉艺术 设计方式 “半”状态 适度 融合 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9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现状9-11
  • 1.2.1 研究目的9-10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0
  • 1.2.3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3 研究的意义11-12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2-13
  • 1.4.1 课题的研究方法12
  • 1.4.2 课题的创新点12-13
  • 第二章 “半”状态设计方式的提出13-23
  • 2.1 “半“的概念阐述13-16
  • 2.1.1 中国古代文化中“半”的哲学思想13-14
  • 2.1.2 西方美学中的“半”14-15
  • 2.1.3 “半”的心理之美15-16
  • 2.2 艺术设计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辩证统一16-17
  • 2.2.1 艺术源于生活16-17
  • 2.2.2 艺术设计是人类需求的反映17
  • 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的设计需求17-18
  • 2.4 视觉艺术设计的“需求-层次”18-21
  • 2.5 “半”状态设计方式的提出21-23
  • 第三章 时代语境与当代视觉艺术设计的现状23-30
  • 3.1 艺术设计的时代性23
  • 3.2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23-24
  • 3.3 视觉文化兴起的缘由24-26
  • 3.3.1 消费社会是视觉文化的温床24-25
  • 3.3.2 视觉文化的传播媒介的变革25-26
  • 3.4 视觉文化时代的特征26-29
  • 3.4.1 图像的霸权性26-27
  • 3.4.2 文化的多元性27-28
  • 3.4.3 娱乐的体验性28-29
  • 3.5 当代视觉艺术设计的现状29-30
  • 第四章 “半”状态在当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体现30-44
  • 4.1 “半”状态在当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体现30-35
  • 4.1.1 “半”状态的观念呈现—适度、空隙30
  • 4.1.2 “半”状态的性质—动态性、模糊性30-33
  • 4.1.3 “半”状态的形式体现—废墟艺术33-35
  • 4.2 “拌”状态在当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体现35-39
  • 4.2.1 “拌“状态的观念呈现—整合35-36
  • 4.2.1.1 单一易致消亡35
  • 4.2.1.2 整合就是创造 1 加一等于十35-36
  • 4.2.2 “拌“状态的形式体现--跨界36-39
  • 4.2.2.1 形式跨界37-38
  • 4.2.2.2 思想跨界38-39
  • 4.3 “伴”状态在当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体现39-44
  • 4.3.1 “伴“状态的观念呈现—参与39
  • 4.3.2 “伴“状态的形式体现—交互39-44
  • 4.3.2.1 身体与感官的互动40-41
  • 4.3.2.2 情感互动41-42
  • 4.3.2.3 行为互动42-44
  • 第五章 展望与总结44-45
  • 参考文献45-46
  • 致谢46-47
  • 附录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李明毫;;“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的兴起及发展进路[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爱新觉罗.启程;西方科学限度初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6 凌宏;;国外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章征科;略论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陈文忠;;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汪巍,过伟敏;信息时代的环境及其审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黎风;沈仁平;;图像文化时代的电影诗学重设[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饶洪生;;遵义会议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6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7 杨冰莹;;作为仿像的卡通与作为卡通的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8 巫文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安排与人的全面发展[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9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8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源及其突破性贡献[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敏;“功夫王”赛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094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094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7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