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视角下《老人与海》三个中译本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化语境视角下《老人与海》三个中译本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老人与海》 文化语境 时空三维 张爱玲 余光中
【摘要】:海明威于1952年完成著作《老人与海》,这本小说在20世纪五十年代传入中国,并赢得中国读者的美誉。张爱玲和余光中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的译者身份也得到了研究者的更多重视。但是目前对他们的翻译研究仍略显薄弱,多集中于他们翻译生涯的总结和梳理,或是从词、句等层面分析其言语特点,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其译作的研究非常少见。 本文选取源自同一年代张爱玲所译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和余光中的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余光中于2010年的改译本为参考。同一时代,不同译者的同一作品,以及不同时代同一译者的同一作品,这些客观因素为论文从文化语境角度结合彭利元的翻译语境的时空三维,对这三个译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和分析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本文从两个层面(时间语境和空间语境)、五个切入点(共时对话、历时对话、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入手,结合大量的译例分析,探讨文化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本文采用以译文为中心的描述研究法,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对《老人与海》译本研究的文献回顾和翻译时空语境观的介绍,并从时间语境角度分析共时对话和历时对话对张、余译本的影响,从空间语境角度分析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对张、余译本的影响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本文通过分析译者和译作的时间语境可以得出:译者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翻译风格都对其翻译方法有影响;从共时对话分析得出,不同译者处于同一历史时间,,他们的翻译风格可能存在共性;从历时对话来看,同一译者处于不同的历史时间,其译作必然存在某些差异性。结合空间语境因素分析译本得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下的文化语境因素对译本的翻译风格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影响。本文旨在为译者如何权衡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因素和翻译策略的实施提供新思路,以及期望张爱玲和余光中的译本能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可和足够重视。
【关键词】:《老人与海》 文化语境 时空三维 张爱玲 余光中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5-7
- 摘要7-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1.2 Objectives and methodology12-13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13-14
- 1.4 Framework of the thesis14-1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5-20
- 2.1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5-18
- 2.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Eileen Chang’s and Yu Guangzhong’s translation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8-20
- Chapter 3 Peng Liyuan’s Cultural Context20-27
- 3.1 Introduction of temporal context21-23
- 3.1.1 Synchronic dialogue and the production of translations21-22
- 3.1.2 Diachronic dialogue and retranslation22-23
- 3.2 Introduction of spacial context23-27
- 3.2.1 Natural space23-24
- 3.2.2 Social space24-26
- 3.2.3 Psychological space26-27
- Chapter 4 Temporal Context of the Three Versions27-44
- 4.1 Different temporal context of the two translators27-39
- 4.1.1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28-31
- 4.1.1.1 Eileen Chang’s life experience28-29
- 4.1.1.2 Yu Guangzhong’s life experience29
- 4.1.1.3 Influence of their life experience on their versions29-31
- 4.1.2 Different identities31-39
- 4.1.2.1 Eileen Chang as a writer and translator31-34
- 4.1.2.2 Yu Guangzhong as a poet and translator34-36
- 4.1.2.3 Influence of their identities on their versions36-39
- 4.2 A Comparison of the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ogue39-44
- 4.2.1 Synchronic dialogue between TT1 and TT239-41
- 4.2.1.1 Similar background of the two translations in the 1950s39-40
- 4.2.1.2 Relations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wo translations40-41
- 4.2.2 Diachronic dialogue of TT1 and TT241-44
- 4.2.2.1 Different versions in different period41-42
- 4.2.2.2 Yu’s retranslation in 201042-44
- Chapter 5 Spatial Context of the Two Versions44-65
- 5.1 Natural space in ST and TTs44-51
- 5.1.1 Geographical elements44-48
- 5.1.1.1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 ST45
- 5.1.1.2 Treatment of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 TTs45-48
- 5.1.2 Expressions of colors48-49
- 5.1.2.1 Expressions of colors in ST48
- 5.1.2.2 Treatment of expressions of colors in TTs48-49
- 5.1.3 Expressions of animals49-51
- 5.1.3.1 Expressions of animals in ST49-50
- 5.1.3.2 Treatment of expressions of animals in TTs50-51
- 5.2 Social space in ST and TTs51-59
- 5.2.1 Social customs51-54
- 5.2.1.1 Social customs in ST51
- 5.2.1.2 Treatment of social customs in TTs51-54
- 5.2.2 Religions54-56
- 5.2.2.1 Religions in ST54
- 5.2.2.2 Treatment of expressions of religions in TTs54-56
- 5.2.3 Historical elements56-59
- 5.2.3.1 Historical elements in ST56-57
- 5.2.3.2 Treatment of historical elements in TTs57-59
- 5.3 Psychological space in ST and TTs59-65
- 5.3.1 Gender consciousness59-61
- 5.3.1.1 Consciousness in ST59
- 5.3.1.2 Treatment of consciousness in TTs59-61
- 5.3.2 Translation purposes61-65
- 5.3.2.1 Eileen Chang’s translation purposes61-62
- 5.3.2.2 Yu Guangzhong’s translation purposes62
- 5.3.2.3 Treatment of purposes in TTs62-65
- Chapter 6 Conclusion65-67
- Bibliography67-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1-72
- Acknowledgements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鑫;《老人与海》精神力量的三位一体结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耿延宏;《老人与海》的创作美感[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侯斌;人类的窘境——论《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熊文,秦秋;人生来不是要给打倒的:《老人与海》的心理治疗意义[J];学海;2004年06期
5 欧阳娜;;《老人与海》中主体的分裂与复归[J];大学时代;2006年11期
6 周玉萍;吕卉;;曼诺林在《老人与海》悲剧氛围营造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王明文;;《北方的河》与《老人与海》之比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张桥英;;浅析《老人与海》的多重价值[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马振芳;;中国学者评论群体与《老人与海》[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孔玲;;《老人与海》中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晓涛;;硬汉精神背后的思考——重读《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茂根;浪漫主义的作品[N];人民日报;2003年
2 渤海大学 左海娇;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的运用[N];山西青年报;2014年
3 万伯翱;又读《老人与海》[N];人民日报;2002年
4 言子;想起《老人与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5 宋惠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N];学习时报;2011年
6 杨 政;动画片《老人与海》诞生记[N];光明日报;2000年
7 葛栋玉;握紧生命中的每一天[N];中国保险报;2002年
8 陈乃柱;探访《老人与海》中的老人[N];人民日报;2002年
9 万伯翱;鱼是他的敌人,同时也是他的知心朋友[N];中国信息报;2002年
10 林一安;调制异国情趣的笔墨[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振芳;《老人与海》在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苓;基于评价理论透析《老人与海》中的自然观[D];河南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世董;论《老人与海》中的生存逻辑[D];山东大学;2012年
4 刘见阳;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来骥;从生态角度解读《老人与海》[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郑健;《老人与海》中三种关系的生态解读[D];青岛大学;2013年
7 王洪欣;论《老人与海》的孤独主题[D];青岛大学;2013年
8 刘雯;《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9 单玲玲;《老人与海》中的对话关系及不完全叙述[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10 康孝云;《老人与海》之虚无主义色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10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10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