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与索尔仁尼琴极权主义批判作品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20:07
本文关键词:奥威尔与索尔仁尼琴极权主义批判作品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极权主义 批判 写作动机 写作风格 政治憧憬
【摘要】:生命中的善,对文学的热爱以及漫长的写作训练,使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1903-1950)能够以近乎完美的文笔展示出他所理解的极权主义。奥威尔的全部作品,特别是他在生命最后岁月里完成的、他最登峰造极的《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都显示出他钟爱写作,却并非仅仅为写而写。他出于善的情怀,观察、探究极权主义,并出于控诉、揭露、警示的目的,将之写成作品。志愿参加了西班牙战争的奥威尔,以险些丧命的喉部中弹结束了这段经历。西班牙的极权主义外缘状态,给了在相对民主的欧洲生活的他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使他得以从容地站在欧洲的较开阔、民主的立场上观察、审视极权主义,使他得以窥探极权主义对西方民主世界加以遮掩的真相。因此,与同时代的亲历了苏联劳改营苦难生活的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1918-2008)不同,奥威尔笔下的极权主义更为抽象,更为广泛,更具寓言性,也更富有文学性。除了极权主义,奥威尔在字里行间闪烁着良知的光辉的对人性的深深思考与忧虑,也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同时,奥威尔的作品虽然抽象概括,却是他个人的感性经验①。他的作品展示了他性格中的矛盾与他对时代局限的无奈。显然,他是在用文学写政治。阅读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阅读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而索尔仁尼琴继《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之后的作品,文笔便判若两人,几乎置作品的文学性于不顾。索尔仁尼琴最初是一个天真的、颐指气使的贵族,一个在信件中对“父亲”斯大林猜疑辱骂的军官,突然被捕后,他变成了一个被囚禁在“古拉格群岛”的人,变成一个突然顿悟的人,变成一个关注千千万万“劳改营之子”、关注暗无天日的苏联的人。他的几乎全部作品皆是旨在抨击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因他的良知与愤慨,因他对揭露与讨伐的迫不及待,而“顾不得”推敲文笔。以至于其《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以外的几乎全部作品,文学成就远不及纪实、控诉、揭露方面的成就。与奥威尔相比,他更像是在用政治写文学,让读者像是在读令人发指的恶行的新闻报道。 这两位作家以单薄的个人声音,不遗余力地反抗着极权主义,反抗着他们时代这最大的谎言、灭绝人性的残忍、不可幸免的浩劫。如果说,索尔仁尼琴让西方世界站在极权主义之外,像观看一部残酷的电影一样看到了斯大林统治下苏联极权主义的重负,最终让读者感悟的,仅仅是在一个安全世界里看着另一个在民主进程中落伍的、危险的、残忍的世界时,产生的作壁上观式的同情与愤慨;那么奥威尔则以他所构建的抽象却又逼真的“反乌托邦”(Dystopia),让整个西方世界,,让自以为是的人类精神,因极权主义所独有的恐怖战栗不安,为自己的堕落深深惭愧恐惧。
【关键词】:极权主义 批判 写作动机 写作风格 政治憧憬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106;I0-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1
- 1 极权主义的特征11-13
- 2 奥威尔与索尔仁尼琴笔下的极权主义13-32
- 2.1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人17-25
- 2.1.1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个人17-23
- 2.1.2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群众23-25
- 2.2 极权主义的统治手段25-32
- 2.2.1 宣传与个人崇拜25-27
- 2.2.2 监视与思想控制27-29
- 2.2.3 关于大清洗29-30
- 2.2.4 从未缺席的阴谋论30-31
- 2.2.5 重叠设置统治机构31-32
- 3 奥威尔与索尔仁尼琴极权主义批判写作比较探究32-40
- 3.1 极权主义批判创作动机及其差异32-35
- 3.2 极权主义批判主题与内容及其差异35-38
- 3.3 作品产生的效果及其差异38-40
- 4 奥威尔与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政治理想40-48
- 4.1 奥威尔的悖论40-43
- 4.2 作品中的政治憧憬43-48
- 参考文献48-53
- 附录53-55
- 致谢55-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7-58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井书涛;索尔仁尼琴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2 宫世元;论《古拉格群岛》的政治写作[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9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1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