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接受美学视角下鲁迅小说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4:42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下鲁迅小说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接受美学 鲁迅小说 视野期待 目标读者


【摘要】:本文借助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目标读者等相关概念,通过对比研究,探讨鲁迅小说的三个英译本的目标读者和接受状况。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理论。该理论认为期待视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刷新的,是人类知识经验和智慧的动态积累。不同的译者,因其文化背景、知识信仰、价值观念、期待视野等方面的差异,会对文本的翻译做出迥异的处理。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读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学作品,而是能动的参与者。读者的反应也影响着一部作品的接受状况,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应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在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上对目标读者予以关照。 本研究来自鲁迅的部分小说,其作品在国内外文学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外共有18位译者将之译成英文。杨宪益的译作在国内享誉最高,国外英译中比较突出者则是威廉·菜尔和茱莉亚·罗威尔。目前国内对杨译本研究较多,对国外的译本研究较少,上述三位译者来自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创作于不同的年代,对其译作的对比研究具有可行性。本文重点不在于评论译本的得失,而是探讨译者在翻译策略和对目标读者关照上的差异及其对译作接受的影响。 由于译者生活的年代、国籍及其目标读者定向的差异,他们在脚注、尾注;略译、全译;直译、意译的处理等策略及对目标读者的关照上各有特点。杨宪益以直译全译为主,虽然附有部分脚注,但在许多文化背景的翻译上存在省略的现象;莱尔以其生动的美语口语为特色,对文化背景的翻译做了大量的补充,其脚注是最详细的。罗威尔采用的英语夹杂许多法语,在文化背景翻译上省略较多,仅有少量的尾注。案例研究发现:杨宪益的译作更适合中国的英文读者,真正国外读者关注较多的是莱尔的译本,多被引用为教材,罗威尔的译作则以其简单流畅的英式英语也受到国外读者的好评。
【关键词】:接受美学 鲁迅小说 视野期待 目标读者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8-12
  • 1.1 Research Background8-10
  • 1.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10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10-11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1-12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2-21
  • 2.1 Reviews on Rcception Aesthetics12-16
  • 2.2 Review on Translations of Lu Xun,s Short Stories16-17
  • 2.3 Studies on Translations of Lu Xun's Short Stories17-21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1-28
  • 3.1 Introduction to Reception Aesthetics21-24
  • 3.2 The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o Translation24-28
  • 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ree Versions28-58
  • 4.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ors of the Three Versions28-31
  • 4.2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nd Horizon of Expectations31-44
  • 4.3 Concerns for Target Readers44-54
  • 4.4 Reception Status of the Three Versions54-5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8-61
  • 5.1 Findings58-60
  • 5.2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Study60-61
  • Bibliography61-65
  • Acknowledgments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天文;李成静;;诗歌翻译的美学维度——《红楼梦·葬花辞》之二英译本评析[J];科技信息;2010年33期

2 叶双燕;;接受美学视角下《江雪》两个英译本的赏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4期

3 盛竟凌;;从接受美学看莫泊桑短篇小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王晓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5 武春英;韩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百年孤独》的陌生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6 张黎;;关于“接受美学”的笔记[J];文学评论;1983年06期

7 乐黛云;;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分析(四)——接受美学与小说分析[J];小说评论;1985年06期

8 张晨;;题画诗与接受美学[J];美苑;1986年05期

9 朱立元;杨明;;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J];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10 蔡耀坤;文学翻译的审美和再现──兼谈文化对比[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邱思莲;;汉英词典编纂理念与跨文化翻译——从《汉英词典》到《新时代汉英大词典》[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蔡志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构想[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音宣;;简论音乐接受美学的特点[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5 张秀英;;从《红楼梦》的英译本看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和补偿[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6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杝善PI;;香港地S@翻媜概l羀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郭江涛;刘璐瀛;朱怀球;;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in metagenomes[A];第四届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蒙晓虹;;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Sentence Pattern Clash in E-C Transl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10 ;Customs and Festivals of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津中学 孟庆泉;接受美学、建构主义与洋思经验[N];天津教育报;2009年

2 驻京记者 王乐;英译本《五经》明年初步成型[N];文汇报;2009年

3 巫慧;“狗尾”难“续貂”[N];文艺报;2003年

4 胡志挥;从弱小到强大[N];文艺报;2009年

5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学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译可译,,非常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记者 王佳欣;中国文学英译本出版发行稳步攀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子雨;《狼图腾》英译本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王鹏;斯诺的另一本书[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王鹏;斯诺的另一本书[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裴立宁 郑洪;让中医药典籍走向世界[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白宪娟;明代《庄子》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吴定勇;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D];四川大学;2005年

6 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晶晶;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戏剧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斯琴巴图;从目的论角度评析《蒙古秘史》两个英译本中文化特定词的翻译[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郭春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浮生六记》林译本的产生和接受[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霞;功能论指导下“2009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文凤;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高晓霞;接受美学视角下鲁迅小说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杨凯;接受美学视角下《边城》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9 赵丹丹;从接受美学和目的论的视角分析《围城》英译本的美学再现[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睿思;接受美学视角下《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25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25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0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