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存在与真理问题浅析
本文关键词:“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存在与真理问题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的重要概念及文本结构进行分析来探讨文本中的存在与真理问题,并对海德格尔的行文目的及行文思路进行探讨。本文按照原文本的顺序对其中的概念及结构进行顺序梳理:第一章任务包括,对海德格尔批判传统“物解释”的原因、过程及目的进行分析,总结出传统物解释的共同点及基本特征,分析海德格尔对物与器具关系的说明并对“本源”与《存在与时间》中的器具概念进行比较;第二章旨在对海德格尔的“世界”和“大地”两个概念进行梳理并对“遮蔽”与“解蔽”的关系进行说明,在此基础上厘清作品、世界、大地和真理的关系问题以及真理与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三章任务是对海德格尔的“创作”及“保存”概念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说明艺术、诗和真理之间的关系。作为结论,将对文本的主旨进行评论,并将此文本中的“存在”概念与《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论进行比较,说明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作品的本源” 存在 真理 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0-02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0
- 第一章 从作品到物10-14
- 第一节 何谓本源10-11
- 第二节 解释学循环11-12
- 第三节 艺术作品终究还是物12-14
- 第二章 物与作品14-30
- 第一节 划定“物”的范围14-16
- 第二节 三种传统的“物”解释16-24
- 2.1 三种传统物解释的阐述16-22
- 2.2 三种传统物解释的共同特征及在其中体现的基本思维方式22-24
- 第三节 器具之器具因素24-30
- 3.1 “本源”与《存在于时间》中的物与器具27-28
- 3.2 现实器具与艺术作品中的器具28-30
- 第三章 作品与真理30-46
- 第一节 作品的自立30-34
- 第二节 作品之“建立世界”34-37
- 第三节 作品“制造大地”37-39
- 第四节 真理之自行设置人作品39-46
- 第四章 真理与艺术46-55
- 第一节 真理与创作46-51
- 第二节 作品与保存51-52
- 第三节 艺术与诗52-55
- 结语55-58
- 参考文献58-60
- 后记6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天舒;;从“外观”到“结构”——在中西比较中对西方“形式”概念的历史透视[J];欧美文学论丛;2004年00期
2 季国清;语言的本质在“遥远的目光”中澄明──语言哲学的新视野[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3 韩红;;交往行为理论视野中的普遍语用学——“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探幽”之一[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4 万晋红;;语言与身体[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5 崔磊;;论和谐是孔子法哲学的范式[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黄劲;试论虚谷的山水画艺术[J];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毛崇杰;;美学,应对复兴与学科性危机[J];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01期
8 彭公亮;试论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的诠释[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王中原;王丽芳;;从存有——意义的角度对诗意的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洪莹;;哲学是什么?——从西方哲学的历史轨迹中探求哲学的界定[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许健;;论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拓展[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蓬;;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与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徐长福;;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借康德的视角来看[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王国坛;;马克思哲学劳动主题引论——兼与吴晓明教授对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粟亮;庄子的自由之道[D];湘潭大学;2010年
6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7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8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杨柏;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崔龙范;德国表现主义对中国新表现主义油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30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30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