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艺术自律观
发布时间:2017-11-02 06:09
本文关键词:论黑格尔艺术自律观
更多相关文章: 黑格尔 康德 艺术自律性 艺术美 审美功能 反思功能
【摘要】:艺术自律性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分工、商品化、市场化、制度化、现代个性主义等都推动了艺术自律性观念的形成。 艺术在传统社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服务于宗教、政治等领域;而现代社会中,艺术被要求从其他价值领域中独立出来,取得自身的独立性,获得“自律”。自律性概念源自康德对道德原则的阐释,它指意志为自身立法,而后康德又在鉴赏判断所依据的反思判断力的先天原则中见出了这种自律性,从而自律性概念就进入了审美领域中。现代艺术正是通过强调自身社会功能向审美功能的转向来取得自律性,划定自身独立的价值领域。 一般认为,康德美学是现代艺术确立自律性的理论基础。然而,康德从鉴赏判断的角度对艺术美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康德未能明确解释艺术美的发生与单纯的鉴赏判断有何不同。虽然康德认识到并非所有美的人类产品都是艺术,但却在强调艺术品与一般人类产品的区分时,把艺术的美看作是纯粹的鉴赏判断。因而,为了杜绝人们将其他类型的判断(比如,对完善性的理性判断)带入艺术欣赏中,他强调艺术应当是对形式美的追求。这种观点对现代艺术确立自律性存在着威胁。一是,若艺术美与单纯的鉴赏判断没有区分,那么艺术将失去在审美领域存在的价值。二是,自律是指自己为自己立法,艺术要取得自律性就必须回答艺术将如何为自身立法。但康德也承认单纯的鉴赏判断无法使一件人类产品成为艺术品。三、这将导致现代艺术失去意义深度。但“意义”对于现代艺术来说,实际上是无法回避的。 艺术自律性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本身受到现代性的深刻影响。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艺术自律性问题的层面看,它是一个存在着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矛盾的张力结构。 一方面,随着启蒙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制约,艺术的审美功能被强化,,被要求作为一种对抗理性暴力的审美救赎。另一方,作为审美现代性,艺术又被内在要求着对启蒙现代性进行反思、质疑甚至是否定。如此一来,艺术欣赏中,若只能被作出单纯的鉴赏判断,是无法实现审美现代性要求的。实质上,审美现代性决定着艺术自律性内部具有审美功能与反思功能的矛盾结构。康德美学中对艺术美的讨论停留在鉴赏判断的层面上,单从强调审美功能的角度并不能为这种统一提供确据。现代艺术最初确立自律性的目的在于强调审美功能为艺术活动划定独立的领域,但艺术活动层面的独立性并不代表艺术作品层面的自律性,更不是艺术自律性。这就导致了现代艺术在后现代环境下陷入困境:艺术将审美功能推向极致,拒绝意义深度,在商品化的环境下,沦为单纯的美的商品,失去自身独立价值;而片面凸显反思功能,以反艺术作为艺术,甚至质疑艺术自律性自身的存在理由,将彻底取消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艺术自律性要在这种张力结构内维持住自身,必须依靠艺术作品层面的审美功能与反思功能的统一作为艺术活动自律性的基础。黑格尔美学正是从这一点切入,从其对艺术美的发展,为审美功能和反思功能的统一打下基础。黑格尔认为,由于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知,自然本身是否确实具有形式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点亦不可知,所以,鉴赏判断中反思判断力对知性和理性的调和是完全主观的,主体与世界仍处于割裂状态。这直接导致了康德虽然认识到艺术是一种理性的自由创造,但未能真正阐明艺术美的独特性。理性在鉴赏判断中是置身事外的,但在艺术美中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康德未能看到理性在艺术美中的作用,正是由于他认为没有一个恰当的实在界和能与形式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相对应。但在艺术中,艺术本身是理性的创造,这就决定了至少在艺术品中应当存在着这种对应。而正是由于这一对应,使得艺术美不同于单纯的鉴赏判断。黑格尔将艺术美理解成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绝对理念就是心灵。心灵依照辩证逻辑在世界中不断地实现着自己,反观自身,完成自己与世界的统一。这一过程产生了三个绝对领域:哲学、宗教、艺术。依据心灵呈现给自己的不同方式,与艺术领域相对应的就是美。黑格尔将艺术美提升到了心灵自我实现的必然普遍性高度上,就使艺术在真理领域与审美领域的交界处取得了自身不可取代的必要的独立地位。 同时,由于心灵是自在自为的,能自己决定自己,也就是说能为自己立法;将艺术美作为心灵自在自为的方式之一,就使艺术取得了独立的立法权,艺术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这就提供了艺术获得自律性的真正基础——艺术为自己立法。艺术根据理念与实在统一性原则为自身确立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确立了艺术作品层面的自律性:艺术形式从鉴赏判断的角度保障了艺术的审美功能,这是艺术在真理领域中的独立性;艺术内容从意义发生的角度保障了艺术的反思功能,这是艺术在审美领域中的独立性。反思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作为艺术活动层面的自律性,保障了艺术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在自身的张力结构中的自律性。黑格尔美学自此为艺术自律性的确立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黑格尔 康德 艺术自律性 艺术美 审美功能 反思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01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序言12-17
- 第一章 鉴赏判断对艺术美的启示与局限17-24
- 第一节 反思判断力原则对艺术美的启示17-20
- 第二节 鉴赏判断对艺术美的局限20-24
- 第二章 黑格尔对艺术美的发展24-35
- 第一节 艺术内容——绝对理念24-27
- 第二节 艺术形式——感性显现27-32
- 第三节 艺术美——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32-35
- 第三章 艺术美对艺术自律性的确立35-52
- 第一节 艺术作品层面的自律性35-44
- 一、 艺术为自身立法——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35-37
- 二、 真理领域中的自律性——艺术形式的审美功能37-42
- 三、 审美领域中的自律性——艺术内容的反思功能42-44
- 第二节 艺术活动层面的自律性44-52
- 一、 传统艺术45-49
- 二、 现代艺术49-52
- 第四章 对现代艺术的意义52-58
- 第一节 解释现代艺术52-53
- 第二节 批判伪艺术53-55
- 第三节 对现代艺术自律性困境的启示55-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3
- 后记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彼得·比格尔,周宪;先锋派对艺术自律性的否定[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2 陈源;艺术自律性范畴的再思考[J];江汉论坛;2004年02期
3 樊波;论黑格尔美学对现代主义的预见和评析[J];艺苑(美术版);1994年01期
4 樊波;论黑格尔美学对现代主义的预见与评析(续)[J];艺苑(美术版);1994年02期
5 陈望衡;黑格尔美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J];求索;1986年05期
6 施立峻;;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刘旭光;;黑格尔美学的存在论基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三个矛盾命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9 周宪;审美现代性范畴的结构描述[J];文艺研究;2004年02期
10 刘旭光;;“审美”不是“艺术化”——关于“审美”的沉沦与救赎[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本文编号:1130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30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