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流行语的翻译与传播看当代文学中国话语的建构——以余华《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英译本为例

发布时间:2017-11-02 16:05

  本文关键词:从流行语的翻译与传播看当代文学中国话语的建构——以余华《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英译本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对外翻译传播 流行语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余华 白亚仁


【摘要】:当代文学外译过程中流行语的翻译输出,是一种有意识的话语建构与传播行为。本文以余华力作《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英译本为例,着重考察中国政治、经济流行语在翻译中的得失问题。研究发现,流行语的英译存在术语不统一("走形")、文学性不足("走味")等问题。这与中国本土译者在当代文学翻译中的缺位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合格的本土外译人才,迅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统一规范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和文学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对外翻译传播 流行语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余华 白亚仁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1.引言所谓流行语,国内较为全面的说法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某语言社区内,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具有民间性、可复制性、传染性和变异性的新生语言单位”(崔蓬克2012:27)。余华力作《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可以说是一部由流行语汇聚而成的散文集。在前言里,余华(2011:8)如是写道: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军;冯丹丹;;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2 杨朝军;;翻译单位——动态的语篇单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吴逾倩;赵文通;;以张谷若译《苔丝》为例的译者风格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陈瑾;;弥合文化意象差异:汉英隐喻翻译取向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冯春波;;试论翻译与向国外弘扬中华文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张明;汤燕瑜;;“三美”原则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体现[J];长城;2011年06期

7 苏攀;;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看词汇的范畴跨级翻译——以赫兹列的散文精选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8 刘金龙;古诗翻译中审美再现的创造性技巧[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黄敏;王艳艳;;文化翻译中译者的角色[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文军;翻译批评:分类、作用、过程及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帆;;描写?规定?——译学词典的编纂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孙迎春;;实践型译学词典——兼评《史氏汉英翻译大词典》[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曾东京;苏珊;;论翻译学词典的附录[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远庆;韩淑红;;谈规范性翻译学词典的特点[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赵巍;;翻译学术语规范化的实践及效果反思[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吕佳擂;任东升;;如何确定翻译家的国别归属[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潘月明;郭秀芝;;高校译名“回译”难 春风难度“大学”关——以国内“理工大学”校名英文翻译为例[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刘燕萍;;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法国中尉的女人》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6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鲍同;山崎丰子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宝丹;对比视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宗岱译本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芮雪梅;赖斯翻译批评理论关照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马晓云;从对话意识看林语堂英文创作中的翻译现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邓琼;从功能派翻译论角度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俭;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小说翻译[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7 杨瑛;郑太朴科学活动及其科学思想探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海镇;论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1年

9 高捷;从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看中国民俗词语的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融雪;陕北民歌翻译中的文化传真[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秋芳;俞希;;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2 高超;;世界英语理论与中国英语研究综述[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3 傅荣贤;;从“勿攸”到“忽悠”——“忽悠”小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韩李;;当代汉语流行语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刘大为;组合流行语考察[J];汉语学习;1995年02期

6 曾常红;试论现代流行语流行的基本条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刘念;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经济学原则[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丁加勇;论流行语语义的不确定性及其发展前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10 王建国;;中国英语研究存在的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霞;《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肖华;中国英语及其研究前景探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环;;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构想[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3期

2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2002~2007学术研究成果[J];文艺研究;2007年11期

3 霍小青;;主体迷失与价值偏移——当前文学研究误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何璐;;当代文学与战争文化心理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0年03期

5 袁俊丽;;批评的立场与批评期刊的使命——“第二届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和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J];理论与创作;2010年02期

6 刘复生;;当代文学的“政治性”与“当下性”——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吴义勤;;主持人语[J];南方文坛;2012年02期

8 张峥;;探讨理性精神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用[J];文学教育(中);2012年01期

9 付祥喜;;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的分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欧阳钦;曾文军;;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2 王本朝;;文学会议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张福贵;;两种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本质差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张鸿声;;现当代文学北京空间叙述的差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唁电[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6 洪子诚;;当代文学的“一体化”[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焦应魁;郝日;;从“两为方针”到“三个代表”——兼论当代文学艺术的功能与使命[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吴思敬;;当代文学命名与学科整合问题(提纲)[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郑恩兵;;焦虑与荣耀共生的河北当代文学[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10 钱谷融;吴俊;;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人道主义[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业松;关于“当代文学”的“说法”[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俊 实习生 孙中春;当代文学应坚守精神高地[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郭宝亮;重建当代文学的深度[N];文艺报;2007年

4 记者 杨燕;云南当代文学艺术文献信息中心在昆成立[N];云南日报;2007年

5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赵宏翔;尴尬的当代文学[N];辽宁日报;2010年

6 ;听到有人骂当代文学,心里就难受[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杨利景;当代文学为何饱受非议[N];辽宁日报;2010年

8 杨利景;如何评价当代文学[N];人民日报;2010年

9 实习记者尹玉珊;“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大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傅小平;当代文学和现代影响[N];文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当代文学中的新疆经验与书写[D];苏州大学;2006年

2 裴氏翠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俏梅;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叙写(1949-2006)[D];中山大学;2007年

4 王明博;多元与边缘[D];兰州大学;2011年

5 宋洁;论当代文学的民间资源[D];兰州大学;2007年

6 钱文霞;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裕固族当代文学[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张志彪;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余富兆;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包英格;《蒙古族当代文学观念嬗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10 刘旭;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玲;市场经济语境下的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韩曦;五年制小教大专《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新体系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刚;重述五四与“当代文学”的合法性论证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姚康康;“组织写作”与当代文学的“一体化”进程[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许婧;当代文学媚俗倾向的原因探析[D];扬州大学;2013年

6 蓝菊;地点:一个符号斗争的场域[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李艳;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晨芳;当代文学观反思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梁旭燕;论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何杨;追求“史”的分量 写“史”意识的灌注[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32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32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0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