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喜福会》汉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1 18:40

  本文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喜福会》汉译本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适应 选择 《喜福会》 整合适应选择度 “三维”转换


【摘要】:《喜福会》是著名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女士的代表作,小说于1989年一问世便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一度登上美国各大图书榜单,还被成功改编成电影,获得奥斯卡提名。作为一部富于中华文化特色的成功作品,《喜福会》的汉语译本因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先后出现过六个汉译版本,其中最先翻译此书的著名海派女作家程乃珊女士,于2006年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重译本。本文就是以该译本为研究对象。 本文以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首次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以举例分析的形式研究了程乃珊女士的2006年《喜福会》汉译本。与以往多数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的研究不同,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该译本集中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之间的转换,探讨其整合适应选择度。在该理论中,翻译被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与“语境”相比,“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更全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是一个包括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因素的整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做出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主要是集中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之间的转换。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语言维上,本文主要分析了《喜福会》中罗马拼音、首字母缩略词、歌词等具有特殊语言形式的部分的汉译;文化维上,本文主要分析了成语、谚语等富于中华文化特色的部分的汉译;交际维上,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商标、美国电影名等影响中西跨文化交际的部分的汉译。 研究发现:语言、文化、交际是翻译过程中最不容忽视的三个维度,,程乃珊的2006年汉译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取了恰当的翻译策略来进行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之间的转换,从而适应了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向译入语读者呈现了一部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译文。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1172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72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4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