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理论下的《苔丝》两译本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下的《苔丝》两译本之比较
【摘要】: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学界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从传统的语言技能、社会行为逐渐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开始关注翻译与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开始研究翻译中语言、文化之间的权利关系以及翻译文本背后的政治利益。其中多元系统翻译观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的子系统,客观描述翻译文学在主题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以揭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与规律。翻译文学的地位处于中心还是边缘位置,是创新的还是保守的,是由译语文学多元系统的特征所决定的。翻译文学的地位的变化会带来翻译规范、翻译行为和翻译政策的变化。当翻译文学取得中心地位的时候,翻译行为是创新的重要力量,,译者在这种情况下很乐意打破本国的传统。与此相反,当翻译文学占据边缘位置的时候,许多译者倾向于模仿文学系统中业已存在的模式。 本文拟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托,对《德伯家的苔丝》不同时期的两个中文译本-张谷若译本和孙法理译本进行个案对比分析。《德伯家的苔丝》是作家托马斯·哈代最为读者所熟知的作品,因此目前有多个译本流传在世。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两个译本,一个版本是张谷若先生于1936年翻译的《苔丝》,另一版本是孙法理先生于1990年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尽管两个版本的《苔丝》无论是在风格还是语言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且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也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看,译本无所谓好坏,两个译本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因为受制于当时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诗学理论、不同时期的形式库和翻译文学的不同位置等因素。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撷取部分篇章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影响两个译本的背后因素进行阐述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046;H315.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文;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艺术对比[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张杰;;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王安原;吉哲民;;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周茹薪;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陈宏斌;;文化翻译的策略——《儒林外史》英译本个案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李瑶;;A Review o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tudie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4 郭尚兴;;汉英文化类辞典编纂要端举论——以《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郭尚兴;;论汉英中国文化辞典条目英译的历史认知——以《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春兰;李晓燕;;译学“特色派”与研究生翻译理论教学[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吉灵娟;;论文化翻译与文学翻译的意境传达[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百佳;;英语导游中的“以我为主”和“以客为主”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9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焦晴;从顺应论角度看双关广告语的翻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彭强;从等效理论看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郑清斌;妥协、互动、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86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86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