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角下《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2017-12-07 00:18
本文关键词:阐释学视角下《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
更多相关文章: 阐释学 翻译四步骤 译者主体性 《生死疲劳》
【摘要】:在翻译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是一个由被忽视到重视的过程。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地位在翻译研究中被忽视了很长一段时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转向”理论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出现,研究者开始改变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思想。翻译学者和研究者逐步重视对译者主体地位的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以其幽默、生动的描写以及浓厚的地方历史和文化色彩而享誉国内外。《生死疲劳》是莫言先生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这部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这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叙述了中国农村在1950年到2000年这50年的历史,莫言通过生死轮回的图像,集中于农村土地的焦点,分析了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的精神。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莫言的作品做了许多研究并给出了很多评论。但是,对莫言作品英译本的研究却很少,从翻译理论角度出发的研究是少之又少,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的研究暂时还没有。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对《生死疲劳》的英译本进行分析,以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及指出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 阐释学作为研究译者主体性的重要理论之一,拓宽了人们对译者的认识,并为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扩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本文从阐释学角度,以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为文章的理论框架,对莫言的《生死疲劳》的英译本进行分析,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以及说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译文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一步信赖是指译者认为原文是值得翻译的,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第二步是侵入,译者侵入原文,对原文意义进行解读和理解。第三步是吸收,指的是译者对原文进行吸收,给译文注入新的因素。第四步是补偿,是指译者尽可能通过忠实原文与表达自由来保持译文语义的平衡。 本文用阐释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从第四章开始到第七章结束,分别从翻译四步骤理论进行分析。第四章是《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在信任方面的体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译者对于原文本的选择和评价;第二部分分析了译者自身的语言和文化能力。第五章是《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在侵入方面的体现,,分别从语言方面的侵入和文化方面的侵入来进行分析。第六章是《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在吸收方面的体现,分别从意义和形式两个翻译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七章是《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在补偿方面的体现,分别从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从阐释学角度详细分析了《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通过具体分析,本文得出结论: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翻译无定本,翻译不是对原文本意义的还原,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每时每刻都带有译者的主体性因素。但这种主体性的发挥不是随意的,而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成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但是其主体性的发挥也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一位合格的译者应使自己的主体性和自我约束达到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武能;说不完的《浮士德》——引言[J];名作欣赏;1990年01期
2 王文斌;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必然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3 金明;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8期
4 谢天振;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廖敏;试析《道德经》翻译的多样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9期
6 袁莉;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1996年03期
7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8 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1260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60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