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浮生六记》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01:03
本文关键词:顺应论视角下《浮生六记》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摘要】:古典文学精品《浮生六记》系清代作家沈复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1936年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使《浮生六记》走进了英语世界,而汉学家Shirley M. Black于1960年出版的英译本进一步扩大了其海外知名度。自英译本逐步问世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浮生六记》英译本进行研究,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微观层面,如《浮生六记》的语言文化、翻译技巧和译者主体性等。另外,由于林语堂的英译本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译作之一,因此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一译本,而林译本与其他译本之间的对比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因此本文借助顺应论这一理论框架,对林语堂译本和Shirley M. Black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对其在顺应论框架内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1987年Jef Verschueren提出了语用学中的“顺应”概念,1999年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的出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此概念并提出了语用综观说,而语用综观的核心内容就是顺应论。顺应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语言的使用。它被称为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何自然&于国栋,1999:428-435)。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它提出语言使用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即突显性)。这四个维度很好地契合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社会、语言、文化和认知因素,因此顺应论可以被应用去研究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使用。 本文从顺应论的语境,结构和突显性方面对《浮生六记》两译本翻译效果和译者的突显性程度进行对比,评析较好的处理方式,并为文学作品能在此理论框架下成功译介总结几点启示。从语境顺应来看,异化法能够保留文学作品中独有的异质性,使读者感受异域美。所以把异化作为翻译的主调,将是提高文学翻译水平的必由之径。其次,现今的结构顺应不只是目的语的流畅表达,更应是原文作者的“交际线索”再现。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通过交际线索尽量与原文读者达到一致,使译文得到最佳关联的传递。最后,笔者从译者的角度去探讨译文的意识程度高低。其原因就在于译者是译文的主导,译文的意识程度高低取决于译者的意识程度高低,而译者的意识程度又是受其自身角色定位的影响。 本文从语境、结构和突显性三个维度去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如何动态地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做出顺应选择。从较好的处理方式中证明翻译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在顺应论框架下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并为文学翻译提供一些顺应启示。希望这些启示为翻译活动提供全新视角,也能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伟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刘彦仕;;从英译《浮生六记》解读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J];经济师;2008年02期
3 曲林芳;;《浮生六记》代表林语堂译作的最高水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曹兴信;论《浮生六记》的文化意蕴[J];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5 司马一勺;关于“足本《浮生六记》”[J];w芸,
本文编号:1260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6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