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狂欢与对话:论我国新世纪的自嘲现象

发布时间:2017-12-08 06:00

  本文关键词:狂欢与对话:论我国新世纪的自嘲现象


  更多相关文章: 自嘲 狂欢 大众文化


【摘要】:自嘲,字面之意即为自我戏谑,自我嘲弄,在现实生活中常用自嘲的口吻缓解尴尬境地或者活跃气氛;深层次之意即为放低姿态、放低身段,引申到影视作品的创作中表现为:用“接地气”的创作视角描写着小人物或是草根的生活。 自嘲现象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古代,自嘲就被广泛应用于诗文创作中,成为作者诗言志的重要方式之一;到了近现代,自嘲又被成功应用于漫画创作中,成为创作者针砭时弊的有力武器;到了新世纪,自嘲被引入了第七、第八艺术,即电影、电视艺术之中,成为创作者或讽刺或戏谑的利器。另外,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掀起了一股网络自嘲风气。 根据自嘲现象出现的时间、凭借的手段等,本文将自嘲现象分为三个呈现场所:新世纪之前的传统文学领域、新旧世纪交界前后的现代影视平台、新世纪之后的后现代的网络空间。文章聚焦于新世纪语境下的自嘲现象,它一边丰富着传统文学的自嘲表达,一边又表现出新的特色,具体表现为自嘲在影视荧幕上与网络空间里,展开的一幕幕新的广场“狂欢式”。 “狂欢”被广泛运用于当下的影视评论中,而正统的“狂欢”理论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通过研究拉伯雷小说、中世纪民间广场活动后提出来的。他将狂欢节型庆典活动的礼仪、形式等的总和称为“狂欢式”,其特点包括外在的特点——-全民性、仪式性、距离感的消失、插科打诨,以及内在特点——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双重性、相对性等等。发展至今,狂欢理论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理论的范畴,它更是文化渗透与文化交合的产物,类比于新世纪的自嘲狂欢式里,突出表现为它一方面丰富了传统狂欢式进行的场所,另一方面更与新世纪大众文化相交合。因此,新世纪的自嘲现象从自嘲主体到存在姿态等,具有了多重的新特色。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式理论,为分析自嘲现象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但是,中国文化语境里是否存在真正的狂欢,本文未涉及,尚有进一步展开的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王蒙;;躲避崇高[J];读书;1993年01期

3 陶文鹏;;自嘲的丰富情味[J];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01期

4 林来生;;漫画家的自嘲诗[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0年07期

5 黄亮翔;王朔构筑的顽主世界[J];学术论坛;1998年03期



本文编号:1265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65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