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3 07:00
本文关键词:顺应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儿童文学翻译 顺应论 语境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 动态顺应 意识突显
【摘要】: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符合儿童心理期待的一种文学形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长久以来,译介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直都是中国的传统,然而该类作品的翻译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大多不能和原作相媲美。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儿童文学的翻译质量,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对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忽视和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西方国家。综观前人研究,从接受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目的论等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的论文占绝大多数,而以顺应论为理论支撑对该类作品进行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为了拓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本文尝试从顺应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是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家Verschueren提出、丰富和完善。该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考察和诠释语用学即从语言、认知、社会、文化等诸多复杂要素来考察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理解过程。顺应论认为语言有三个基本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顺应性是最重要的特性。以它为出发点,可以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这四个维度对语言进行描述和阐释。这四个维度涉及到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同样,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也必须考虑到诸如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必须动态地顺应原语和目的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受众读者的阅读心理。本文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从这四个研究维度来研究儿童文学作品《柳林风声》两个中译本的顺应现象,以此来证明顺应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柳林风声》,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1907年刚出版时并未受到世人的追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一部经典巨制,对它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可是很少有人从翻译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从顺应论对《柳林风声》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作者选取了2007年姚佳和刘琪的译本和2010年杨静远的译本。这两个译本可谓是众多译本之中的上乘之作,并且好评如潮。通过对比分析,最后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本论文并不是通过对比《柳林风声》的不同版本,得出谁优谁劣,一较高下,而是通过对不同译本的分析来揭示译者对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读者的顺应程度,事实上,每个译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二:对于儿童文学,这类特殊的体裁,译者必须时刻注意受众读者—儿童的心理期待和语言水平,他们能否读懂译作和是否喜爱译作是影响译者做出语言选择和顺应的关键。三:根据顺应论,,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语应该要顺应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翻译过程中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译者的意识程度。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道振;;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侯计先;;鲁迅翻译中的未来意识——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儿童文学翻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程银春;;坚守与突变:试论鲁迅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意译”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袁晓;;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5 关昕;;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6 赵国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从晚清到五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陈喜华;试论翻译中的语境顺应[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8 李丽;;鲁迅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陈少彬;;顺应论观照下《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赏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杨巧南;;归化法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1284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8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