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英若诚英译本《茶馆》之杂合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3 09:13

  本文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英若诚英译本《茶馆》之杂合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杂合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归化 异化 《茶馆》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学者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切入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出现了一场重大的“文化转向”的变革,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得以蓬勃发展。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认为“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反对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否认其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文本。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就是旨在打破传统翻译理论的误区,引用并借鉴霍米·巴巴所提出的“杂合”理论,重新论证传统二元对立的翻译策略,提倡“杂合”的翻译策略,为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活动不是采取归化的策略就是采用异化的策略,总是对立地看待这两种翻译策略。然而,“杂合”的出现结束了长久以来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杂合的过程;所有的译本,都是杂合的结果。通过“杂合”,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文化和文学特征都能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下来,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抵制文化霸权,优化译入语。所谓译文杂合,即指译文中既有大量译入语的语言、文化、文学的成分,也会包含一些源语的语言、文化、文学的异质性成分,它们在译文中混杂,使得译文表现出杂合的特点。不论多地道的译文,不论作者水平多高,译文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杂合的成分。 因此,本篇论文将以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作为支撑,选取英若诚所翻译的中国经典戏剧文本《茶馆》作为案例,旨在论证翻译中“杂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分析,本篇论文发现英若诚的对译文的处理并非是纯粹的归化或异化,而是采取了“杂合”的态度;这种“杂合”的翻译不仅体现在译本的语言翻译上,在文化和文学翻译中也包含着“杂合”的特征。 全文共六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简要概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从不同角度回顾了中外学者对于翻译中杂合现象的研究现状,并且对选取个案《茶馆》译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第三章为理论论述部分;通过巴赫金的“杂多话语理论”和霍米·巴巴的“杂合”思想,论述了“杂合”理论的来源与形成,并介绍了“杂合”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启示。第四章为个案分析;在对戏剧翻译特征简述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化、文学三个方面分析了《茶馆》英译本中的杂合翻译现象。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篇论文的主要成果以及不足之处。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帅;;戏剧翻译的语用经济性——以英若诚英译本《茶馆》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0期

2 姜蓓蓓;;论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金敬红;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邓红;李成坚;;建立翻译中的第三空间——论霍米·巴巴之“杂合”概念在翻译中的运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5 李新云;;“第三空间”的构建——论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6 答珊;;概念整合理论对戏剧翻译的解析——以《茶馆》的英译本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7 邹维佳;;从英译《茶馆》谈话剧翻译的原则[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2年01期

8 胡婷婷,张德让;目的明确 翻译充分——评英若诚英译话剧《茶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于红梅;;人名、称谓翻译要“名副其实”——《茶馆》两英译本人名翻译对比研究[J];学理论;2011年29期

10 胡燕娜;;杂合翻译思想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本文编号:1284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84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3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