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理论旅行”中的误读与变异——以新历史主义之初入中国为例

发布时间:2017-12-24 15:02

  本文关键词:“理论旅行”中的误读与变异——以新历史主义之初入中国为例 出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理论旅行 新历史主义 误读 变异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现当代西方文论大举进入中国,新历史主义作为当时在美国刚刚兴起且劲头十足的理论流派之一也被译介到中国,但是相比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等,新历史主义并不受到学界的追捧。再加上第一手理论资源的缺乏和阅读难度,新历史主义在传入中国之初境遇有些尴尬,且不乏种种误读。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2&ZD166)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卢絮、李松2(1.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广东广州528225;2?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新历史主义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研究深人莎士比亚戏剧产生的历史语境,探讨作家与其生活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的关系,并关注不曾被纳人研究者视野的个人信件、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盛宁;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2 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朱安玉;论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潮流[J];当代文坛;1993年02期

4 陈娇华;;论中国当代文学对新历史主义的接受与变异[J];理论与创作;2010年05期

5 生安锋;;透视文化、重构历史:新历史主义的缔造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教授访谈录(英文)[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3期

6 王岳川;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7 朱安玉;论文学批评的重新历史化[J];探索;199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王心宇;浅析《李尔王》中的悖论与反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于建红;;从权力话语理论解读翻译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王延;;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西方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的重要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5 侯静;;浅析简爱与爱德娜的婚姻、爱情、自由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6 袁克蕙;;从《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看当时社会的女性地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7 朱文瑞;;从信仰观浅谈《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杜吉萍;;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析美国影片《惊魂记》的人物诺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吴琳;;陈忠实文艺思想与20世纪中国当代文艺思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骆萍;;翻译与对外汉语——一种后殖民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黄平;;“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汪美芳;;关于福柯的权力论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之思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曾玲;;《钟形罩》下女性的反叛——对《钟形罩》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段娅;;论社会学批评的人本主义——评析戈德曼和齐马对社会学批评的发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崔柯;;从两个动力看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邓媛;;用历史照亮历史:从《反美阴谋》看菲利普·罗斯的历史文本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岳川;;海外学者的“后学理论”与文化批评[A];东方丛刊(2001年第2辑 总第三十六辑)[C];2001年

9 张金梅;;西方解释学批评的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褚斐青;论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4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雷鹏程;心灵的皈依:在异乡与历史之间[D];江南大学;2010年

7 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菲;德里克后殖民批评理论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傅贵玲;从神话原型批评视角看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成长[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李锐;关于《旧址》的问答——笔答梁丽芳教授[J];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06期

3 莫言 ,王尧;从《红高粱》到《檀香刑》[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1期

4 莫言;李敬泽;;向中国古典小说致敬[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2期

5 王佐良;;伯克莱的势头[J];读书;1986年02期

6 赵一凡;;什么是新历史主义[J];读书;1991年01期

7 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盲区[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8 陈永国,朴玉明;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转义、话语、叙事[J];外国文学;2001年06期

9 曹莉;;剑桥批评传统的形成和衍变[J];外国文学;2006年03期

10 格非;静矣;;真实的写作[J];黄河;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进,高红霞;论新历史主义的逸闻主义──触摸真实与“反历史”[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张进,刘雪芹;论新历史主义的读者接受观念[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3 邱艳;对历史的解构与重铸——论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及对中国二十世纪后期文学产生的影响[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赵国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说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周斌;;从原型理论的视角看新历史主义批评[J];创作评谭;2004年08期

6 徐勇;新历史主义批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曾耀农;新历史主义与新时期影视[J];天府新论;2005年04期

8 张进;“批评工程论”——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当代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1期

9 董学文;;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10 李蕊;卜玉伟;;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概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向天渊;;“文史互通”与“诗史互证”[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刘东方;也说“新历史主义”[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贺绍俊 评论家;小说本无凡圣之分 好看就行[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陈晓明;实证批评的魅力[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洋;解构与建构: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演进[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秀娟;略论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文论观[D];新疆大学;2003年

3 崔丹;新历史主义再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程姝;互文理论与新历史主义文本观[D];兰州大学;2008年

5 张玲;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解析《灿烂千阳》[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王晨;新历史主义中国化的文学接受[D];辽宁大学;2014年

7 李慧;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D];山东大学;2006年

8 张慧敏;新历史主义视阈中的当代历史剧[D];兰州大学;2007年

9 王晓通;新历史主义与新历史电影[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源;解构与重铸的历史[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28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328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8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