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英译和浦爱德文化身份建构的诉求
本文关键词:《四世同堂》英译和浦爱德文化身份建构的诉求 出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从译者文化身份的角度对《四世同堂》英译和译者浦爱德展开研究:首先,结合一定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传记文学文本,从近代美国来华传教士子女群体和浦爱德个人经历背景分析她文化身份中的群体因素和个人因素;其次,把《四世同堂》的翻译视作浦爱德建构其文化身份的文化实践,从文本内外来分析《四世同堂》的翻译如何体现她建构这种身份的诉求。
[Abstract]: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identity of "Sishitongtang >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r Pu Aide research: first of all, combined with som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biographies of literary texts from the modern American missionaries and child group Pu ed personal background analysis of her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group and individual factors; secondly, the" cultural practice Sishitongtang "translation as PU ed its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demands of the text analysis" Sishitongtang "foreign translation how to reflect her construction of the identit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JZD0014)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1.引言老舍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并列为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在国外,老舍也是作品被译介最多、译介国家最多、被研究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26:98]。但是,目前国内外对老舍作品译作的研究仍处于萌芽状态,高质量的相关论文极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2 史静寰,熊志勇;文化边缘人物的困惑与思考——中国出生的美国传教士子女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美关系[J];美国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语言与文化身份关系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吴小美,古世仓;对近十年老舍研究的反思[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唐宏峰;;平民的幸福及其限度——论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6 张桂兴;空前的学术价值,无法弥补的遗憾——试论《老舍全集》的成就与缺点[J];东岳论丛;2002年03期
7 吕炳华;译员主体性的体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杨卫东;美国传教士与近代美国对华外交政策[J];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张晓莉;解读司徒雷登的政治文化观[J];历史教学;2003年06期
10 张莉;从文学翻译过程看译者的主体性[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敏慧;;“文化转向”后的译者取向[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傅光明;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D];河南大学;2005年
5 石曙萍;文学研究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8 胡牧;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锋[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锋;[D];浙江大学;2002年
2 蔡春影;跨国公司中国市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3 芦俊燕;语言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5 莫逊男;从归化到异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蒋长英;试论译者主体性[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雯婷;论戏剧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喻锋平;翻译主体性研究概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莹;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水井”意象[D];暨南大学;2004年
10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柏然,秦文华;后殖民之后:翻译研究再思——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对国内归化/异化论者的一个提醒[J];中国翻译;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符传丰;老舍短篇小说论[D];复旦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马信芳 梁婷 尹春芳 孟迷;亮出新年“入场券”[N];深圳特区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苏丽萍;这样的“国家队”有魅力![N];光明日报;2011年
3 商报记者 郑洁;演出季变身淘金利器[N];北京商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徐馨;国字号院团 放下身段走四方[N];人民日报;2010年
5 王朝卉;国有院团:离市场还有多远[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苏丽萍;艺术院团唱响“国家队”品牌[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金成鹤;蔡万植《浊流》与老舍《四世同堂》的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沈晨;从语域角度探析《四世同堂》对话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小乐;以巴金的《家》和Birgit Vanderbeke的《吃贝壳》为例比较中德传统家庭中的父权现象[D];南京大学;2011年
4 金春蓝;李泰俊与老舍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88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38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