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反阐释与过度阐释:文本意义的审美向度之变

发布时间:2018-01-08 13:03

  本文关键词:反阐释与过度阐释:文本意义的审美向度之变 出处:《北方论丛》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反阐释 过度阐释 意义 文本 审美


【摘要】:作为文学阐释的两种主流形态,反阐释与过度阐释代表着文本意义异化的两种审美走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反阐释是对过度阐释的一种纠偏。无论是反阐释,抑或过度阐释都是对追本溯源的一元论阐释思想的消解,但同时抑制阐释的"泛元化"同样是文学阐释的终极目标,由此为阐释设定边界则成为文本意义延展的重要保证,而建构在文本意图基础上的阐释成为延宕文本意义的科学阐释形态,由此,为阐释设定边界成为可能。
[Abstract]:As two main forms of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anti-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 represent the two aesthetic trends of alienation of text meaning. In a sense, anti-interpretation is a correction of over-interpretation, whether it is anti-interpretation. Or over-interpretation is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monistic interpretation thought, but the ultimate goal of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is to restrain the "pan-meta-transformation" of interpret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u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oundary for interpret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extension of text meaning,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intention of the text becomes the form of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that delays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Thus, it is possible to establish the boundary for interpret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比较诗学视域下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编号:10BZW01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作为融汇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理性认知活动,文学阐释是对文学语言文本的理解、反思,以及对文学价值的生命探寻过程,文学阐释的对象是文学艺术,更确切地说,是文学艺术的文本及其文本所隐含的审美意旨和价值诉求。追寻文本的意义成为文学阐释的终极目标,在追求文本意义的进程中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姚基;向文学本体论批评挑战——现代意图主义理论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3期

2 周宪;;关于解释和过度解释[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吴小红;;大学英语中小说文章的欣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宋时磊;;侦探、知识与玫瑰——对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王黎韬;;探究“英美文学课程体系”的失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8 吴百荣;;亦梦亦真实——对《恩主》中人物形象的原型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9 金松林;;海子:被误读的面孔——一种现象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10 柯岚;;“法律与文学”中的“局外人”[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范立民;张楠;;文化政治研究中的教育诉求——理查德·罗蒂的教育哲学述评[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4 孙宜君;;论后现代视阈下中国影视艺术的审美取向[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邹积艺;杨振之;;论旅游节事的社会文化影响——成都市洛带古镇火龙节居民反应个案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薛永武;;中国文论研究的间性拓展[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李有光;;中国诗学解释学的构建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莉;“沉默”的言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陆燕;“前理解”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清华;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贾学艳;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过度阐释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9 汤志鹰;论当前我国信用卡诈骗罪的若干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郑大伟;刑法适用中的类比推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径宇;;简单审美比意义更有意义[J];新世纪周刊;2008年05期

2 黄河;戈素云;;浅谈歌曲《天路》的创作与意义[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5期

3 甘祥满;;《论语》诠释的有效性及其向度——对《论语义疏》的一种诠释学考察[J];孔子研究;2008年03期

4 吴彤;两种认识主体考量下的文本意义复杂性解读[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年01期

5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崔玉秀;;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刍议[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4期

7 朱风军;;诠释学视域中的诠释限度问题[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罗志高;解构主义和翻译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张瑞德;中西方诗学文本理论之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孙红;居中阐释:中西解释之途[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玲玲;;步下“神坛”的文学——浅论“身体写作”与未来文学走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颖;;发展学生主体性,找到写作的意义[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马景秀;;跨文化传播视角的新闻编译:意义的解构与改写[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王敏;孙宝忠;;我国犊牛肉产业发展优势与意义探析[A];首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松年;周向阳;张太玲;杨小青;;试论学术交流的本质特点及其意义[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湘兰;;朝药的用药特点来源及研究的意义[A];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遗传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薛芳芸;;《医古文》中“死”义词语群的意义探析[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嘉珑;;俄语颜色词意义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刚;;浅谈高等院校实验室节能减排[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0 吴力科;;浅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远意义[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有关“裸”的审美疲劳[N];中国文化报;2004年

2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3 浙江省鄞州中学 王陈香;培养审美的眼睛[N];美术报;2006年

4 刘金祥;与草原的审美约定[N];文艺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安仲文;开户数下降或致新基金发行“审美疲劳”[N];上海证券报;2008年

7 特约撰稿 马丁;审克劳琛,,是审美还是审丑?[N];中国足球报;2005年

8 吕晶田;审美的文化眼光[N];美术报;2005年

9 冉隆中;人性的、生命的、审美的文学[N];云南日报;2004年

10 昕京;城市“审美”考验管理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金锋;文档摘要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6 宋胜利;文本语义表示及多层分类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郑宜庸;审美之难——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8 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复旦大学;2004年

9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10 富世平;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莹;论受众研究的“质化”传统[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郑仪东;多面的文学[D];吉林大学;2006年

3 钟晓文;论罗兰·巴尔特的解构主义思想[D];福州大学;2005年

4 黄艳彬;论诠释的有限性及其标准[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利芳;邓九刚小说文化审美意义探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朱卫芳;论《廊桥遗梦》的重复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董斌孜孜;从圣经的中译本看文本的可理解性[D];国际关系学院;2008年

8 徐晴阳;从网页中精确提取链接上下文相关文本[D];吉林大学;2004年

9 刘念祖;论生态建筑的审美趋势[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王凤梅;智慧之花[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97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397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2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