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变”与“再现”-当代图像发生发展样态的研究与探索
本文关键词:“异变”与“再现”-当代图像发生发展样态的研究与探索 出处:《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图像 生物进化论 变异 再现 视觉传播 媒介 样态
【摘要】:我们处在一个新媒体的时代,图像不仅仅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中渗透着,而且比以往更深刻的改变着我们对现在、过去和将来的理解方式,正如北爱尔兰戏剧家弗里尔说,“塑造现在与未来的不是往昔本身,而是具体体现于语言的往昔图像。我们每个人从早到晚只要稍稍留意一下,不难感受到图像在我们身边重重的包围着,从杂志周刊到产品的包装,或是某企业的文化形象设计,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光影广告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图像以其形象性和直观性所产生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以及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是文字报道难以骐骥的。 众所周知,达尔文进化论中有两个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结论:第一、世界上的一切物种都在不断发生变异,亲代的大部分特征都会遗传给子代,子代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子代与亲代之间又存在着明显差异,即,后代在继承先代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代代相传,长期积累,引起生物类型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逐渐演变的工程。第二,切生物都必须进行生存选择和自然斗争。自然选择——新物种产生,旧物种灭绝;生存斗争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认为,图像同其他生物一样,遵循达尔文进化论的两个结论,在本次论文当中,着重从达尔文两个结论方面阐述图像自然选择的结果——新图像产生,旧图像灭绝;生存斗争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本文从基本的概念开始,首先对图像的定义、特征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归纳,然后对“生物进化”的三大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把图像的发生发展的样态同生物进化的理论法则相结合,赋予了图像生命特征。尤其在当代语境下,对媒介的变化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解释,对视觉传播学理论的和特征也进行了较全面的追溯和梳理,着重说明了当代图像再现的样态,以及对图像未来发展的预测进行了初探。 可以这样说,图像的变异与再现理论的提出,不仅使人类在认识图像方面发生质的飞跃,也让人们知道图像将会沿着进化论的轨迹不断发展:而且还为今后图像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思维空间,希望为今后图像研究奠定坚实的结论基础和参考理论。 图像的发展有一定的周期性的,又不稳定到短暂的或暂时性稳定状态,再到不稳定的发展模式。如同生物进化一般,在有新异物(元素、细胞)进入主体,多样的形态出现了,不同的生命力为生存进行斗争、较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时期图像的发展过程如同生物生存繁衍后代一样,都奥遵循着自然选择的规律,由于社会环境的变换和人们生存条件的复杂化,图像会在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变异,让不同“遗传基因”去适应新的环境,产生新的图像。
[Abstract]:We are in the age of a new media , not only in every corner of our lives , but more profoundly than ever ,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 past , and future , as Northern Ireland ' s dramatic family , Mr . Freer , said , " We are surrounded by the future , not in the past , but by the language . We can ' t feel that the image is surrounded by our side , from the magazine to the product , or to the cultural image of an enterprise . The strong visual impact produced by the image ' s image and intuition , as well as the great attraction and shock , is difficult for the text to report .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onclusions in Darwinian evolution : First , most of the species in the world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 mos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ent will be inherited to the children ,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ffspring and the parent .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basic concept , firstly summarizes and sums up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 , then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three theories of " biological evolution " , and gives the image life characteristics . Especially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 the changes of the media a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in detail .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presentation of image variation and reproduction theory not only makes the human cognition image qualitative leap , but also makes people know that the image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along the path of evolution : and also provides a new and unique thinking space for future image research , hoping to lay a solid conclusion foundation and reference theory for future image research . The development of images has a certain periodicity and is not stable to transient or transient steady state , and then to unstable development mode . As the biological evolution generally , new foreign bodies ( elements , cells ) enter the main body , various forms have emerged , the different vitality is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 .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mplexity of people ' s living conditions , the image can be mutated under the long - term effect of natural selection , so that different " genetic genes " can be used to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and produce new images .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晨;;图形设计中的摄影图像[J];电影评介;2007年08期
2 张建哲;;电脑艺术设计实用技巧——电脑美术设计在印刷品创意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1996年03期
3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J];学术研究;2004年0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玫璇;王章野;李理;彭群生;;基于个性化原型的人脸衰老图像合成[A];中国计算机图形学进展2008--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陆宗骐;朱煜;;图像合成原理及其实现[A];第十四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杨林森;陶冰洁;;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图像内容融合[A];全国第一届信号处理学术会议暨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分会筹备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专刊[C];2007年
4 赵莎;乐光新;;一种适于视频会议的多会场图像合成方法[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尹宝才;高文;晏洁;;三维人脸变形模型和面部图像合成——面向合成编码的面部图像合成方法[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黄静;王希;齐东旭;唐泽圣;;基于二值掩码图像的图像合成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计算机图形学进展2008--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程燕;;伪造图像司法鉴定技术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8 钱霖;;两帧图像合成的“亚象元”方法[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孙宏海;李桂菊;李静宇;;高速图像长时间无损记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10 尹显东;姚军;唐丹;王欣;潘云;李在铭;;基于内容的视频信息屏障技术研究[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 李迎春;多姿态人脸图像的估计及合成[N];计算机世界;2006年
2 刘亭;图像——色彩里倘佯[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3 刘东波;轻松缝合破碎图像[N];计算机世界;2004年
4 福建 陈旭波;JPEG图像完美压缩[N];电脑报;2003年
5 赵力 记者 张哲浩;看看多少年后自己是什么模样[N];科技日报;2005年
6 姜士文;图像与视频:“傻瓜”即为主流[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7 清华大学 王俊艳;年龄变化的人脸识别[N];计算机世界;2006年
8 梦剧;触手可及的佳能全画幅EOS 6D发布[N];中国摄影报;2012年
9 图像点青;灵感重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张楠;3D显示浮出水面?[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昊;高效图像合成技术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2 李旭东;人脸图像合成技术研究及数字水印技术[D];浙江大学;2005年
3 管宇;图像和视频的便捷抠图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谢志峰;可视媒体交互与合成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杜振龙;图像—视频抠像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杜杨洲;基于统计学习的人脸图像合成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潘刚;基于语义的图像显示适配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2年
8 吴金亮;整体结构性信息在图形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刘建军;基于图像局部不变特征的类属超图构建与目标识别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那柏林;LCOS激光投影显示技术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玫璇;人脸图像的衰老合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蔡正保;图像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陈艳艳;交互式人体形变和图像合成软件研究及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4 叶青;“异变”与“再现”-当代图像发生发展样态的研究与探索[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5 李晓飞;基于感知哈希的图像真伪鉴别和修复刷篡改盲鉴别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胡熹;基于样本图像的图像修补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叶永青;基于稀疏约束非负矩阵分解算法的人脸图像老化模拟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1年
8 王永超;基于暗通道先验的图像去雾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黎杨梅;医学图像的三维可视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陈奇;矿用地质图像编录处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98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398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