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互文性视阈下的古诗英译重构——基于《松花笺》翻译的个案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9 08:06

  本文关键词:互文性视阈下的古诗英译重构——基于《松花笺》翻译的个案分析 出处:《外国语文》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互文性 古诗英译 《松花笺》 文化意象


【摘要】:译文与原文之间呈现出一种互文关系。在翻译过程中,互文性要求译者利用互文关联,用译入语语言重现原文语言中的各种映象,使之与原语读者产生某种共鸣。通过对《松花笺》翻译的互文解读与重构发现,译者在解释诗歌文本意义时,要对诗歌的社会背景、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进行细致分析,对原诗语言形式的感知和对诗艺术意境的感悟,解读诗中的互文运用,通过判断和筛选,调用与之相关的知识结构,与原诗文本交互参照指涉,重构文本意义,最终再现古诗的文化底蕴和体现古诗翻译的本质与意义。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the translator uses the intertextual correlation , and uses the translation - in language to reproduce the various images in the original language so as to make it resonate with the original readers .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文理系;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1.引言1921年,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文学评论家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1874-1925)与汉学家弗洛伦斯·艾思柯(Florence Ayscough,1878-1942)合译了中国先秦到清代之间一百四十余首古典诗歌,出版了中国诗歌选译集《松花笺》(Fir-Flower Tablets:Poems From the Chinese)。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舒奇志,杨华;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3 罗选民;文学翻译中的含混与消解[J];中国翻译;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玉鹏;;移植诗种——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灵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卞福英;;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意象的英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李晶;;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李文斌;;试论广告语言的互文性特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白雪;浅析语言风格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梁淑梅;龚艳萍;;互文性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朱军;;互文性与翻译的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6期

8 陈凯;黄梅;;《西厢记》与难题考验仪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付伟忠;;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张瑜;;从杜牧《金谷园》的三种英译本看诗歌英译对意境的理解及传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光;;基于功能理论下的英译汉中的情态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王萍;;毛泽东诗词与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董琳;;唐诗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文;;试论和歌的翻译与再创作——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岩;;许渊冲古诗英译的艺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柏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限度[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8 乔光辉;陈金鑫;;日本《忠臣水浒传》之与中国《水浒传》的互文性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9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郦青;;论韵体译诗之可行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赖彦;新闻话语对话性的文本分析与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赵书峰;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惠娴;符号学视域下的《华尔街日报》中英文网站报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宋宛蓉;关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隐喻翻译的效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卢淑玲;从象似性角度看诗歌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2 任平;理解与共识:与后现代哲学对话[J];教学与研究;1999年02期

3 祝朝伟,林萍;诗歌:翻译与改写[J];外语研究;2002年04期

4 吕俊;能动的形式与形式的能动—— 一种形式美学的翻译观[J];外语研究;1998年01期

5 郭鸿;符号学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科学[J];外语研究;1998年03期

6 殷企平;谈“互文性”[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2期

7 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8 刘树森;论中国近代外国小说翻译的叙事语态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9 蔡新乐,郁东占;为什么要将释义学引入文学翻译理论?——有关《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的一些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10 方克平;绝境,还是生机?——批评理论给文学翻译带来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积模;试评翁显良教授《古诗英译》一书的得与失——兼谈散文体译诗的利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2 石磊;;关联理论及其对古诗英译的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12期

3 肖时占;阅读我国古诗英译的几点体会[J];怀化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4 赵辛而;从两部英译古诗集看近年来古诗英译之趋势[J];外语学刊;1986年04期

5 李e,

本文编号:1400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00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7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