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

发布时间:2018-01-14 19:35

  本文关键词: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 出处:《文史哲》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现代文艺批评 瞿秋白 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撰述 语境


【摘要】:瞿秋白译介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重要著作与经典文本由俄文向中文的直接翻译,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向中国传播初期"阐释文本的混杂"、"译介的双重间接"等不良倾向和影响,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观念、原则和方法的确立直接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范式。但在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路的总体框架中,他的编译式即"撰述"翻译方式却带有极大的政治功利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便捷手法和现实策略。立足当时中国文坛,诉诸对俄文原著的"撰述",瞿秋白以现实主义取代自然主义并为其成功"正名",激烈批判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为确立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扫清道路。瞿秋白熟谙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生成语境、实际效用、评价嬗变,策略性引入适合中国需要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注重对其改造,使其在中国的革命中发挥了很大的政治作用,他密切关注俄苏文坛、理论界、政治界的最新动向,灵活采用消息报道、理论阐释、思想溯源等多种形式,在中国语境内对其适时调整,以实现理论资源与中国现实语境的对接与平衡。瞿秋白更多地是从现实政治层面而非学术思想视域面对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阶段性的现实逻辑、动态式的政治倾向居主导地位,这样就容易生出影响与接受、紧随与自创的二元对立式焦虑。这体现了瞿秋白作为政治家的理论家和作为文学家的理论家之间的深刻矛盾,也反映了他"半政治家"、"半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及其人格的分裂。
[Abstract]:Qu Qiubai Marx's translation of Russian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theory is Marx's important works and classical text directly from the Russia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largely eliminated Marx's literary theory to Chinese early dissemination of "hybri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double indirect translation" and other unhealthy tendencies and the impact of criticism concept Chinese modern ar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provide a direct ideological resource and theoretical paradigm. But in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ought of Qu Qiubai, his compilation is "pose" translation is a political utilitarian great, is to realize the convenient manipulation of Marx's literary theory China and realistic strategy. Based on the Chinese the literary world, appeal to the original Russian "writing", Qu Qiubai to replace realism and naturalism as its successful "name", a fierce critic of the Plekhanov literature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theory with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s the core of the realistic context. To clear the way, Marx Qu Qiubai is familiar with Russian literature practical utility, evaluation strategy evolu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suitable Chinese to Russia Marx's literary theory, focu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which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political China revolution h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Russian literary theorists, the latest trends in political circles, flexible news reports,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thought and other form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timely adjust, to realize a balanced dock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and China context. Qu Qiubai is more from the reality of politics non academic view with Russia Marx's literary theory, realistic logic stage, dynamic political orientation occupi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so it is easy to produce influence and acceptance, followed by Two yuan to self creation is a kind of vertical anxiety. This reflects the deep contradiction between Qu Qiubai's theorist as a politician and theoretician as a writer. It also reflects his special status and split personality of "semi politician" and "half intellectual".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瞿秋白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系研究”(09CZW004)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瞿秋白与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11JD7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20世纪前五十年,瞿秋白、鲁迅、冯雪峰、周扬等大批知识分子将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广泛应用于中国文艺实践,快速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所谓现代化进程。其中的瞿秋白对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尤具复杂性,值得专门探讨。一、直接翻译:语言优势与文本策略瞿秋白翻译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中望;;历史语境与思想旨趣——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郄智毅;;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史中的一次关键转折——评瞿秋白对马列文论的译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王士花;试论鲁迅托洛茨基观的转变──鲁迅与瞿秋白[J];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03期

4 张亚骥;;瞿秋白策略性文论的建构[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8期

5 傅修海;;语言乌托邦里的革命激情——瞿秋白“文腔革命”论的当下析解[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尼姆·威尔士;文洁若;;《活的中国》附录一——现代中国文学运动[J];新文学史料;1978年01期

7 杨慧;;“现实”的诞生——再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3期

8 杨慧;;瞿秋白对现实主义的正名和对自然主义的批评——从《“现实”》的中俄文文本对勘说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贾红莲;陈振华;;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转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段金萍;;皖江地区知识分子转型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严尊平;何慧;;民族形式问题论争的现代性取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5 聂姗;;冲不破传统的反传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主义的再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赵蕾;郝江波;;论五四文学论争中胡适角色的转变[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王丽丽;文艺与意识形态交错纠缠的开始——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与胡风事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萧新桥;瞿秋白与中国革命新道路[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苏颖;;互联网传播与公共领域——基于中国文明现代化进程语境里的讨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新编《瞿秋白传》节选[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4 白葵阳;;君子·书生·政治家——论瞿秋白的领袖魅力[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5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6 陈晓春;;沫若《女神》与毛泽东诗词——中国现代诗歌主体精神建构的一种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7 刘小中;;瞿秋白领导左翼文艺运动身份问题研究[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锡金;;瞿秋白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价值[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晓春;;瞿秋白与鲁迅友谊之心理探源[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白葵阳;钟菲;;“坦白”告别的灵魂潜语——从《多余的话》看瞿秋白的人格特征[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卫莉;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笺;主流文化对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影响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申甬;中国式民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金;陈独秀与李大钊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张有志;韩中普罗文学运动中关于大众化论争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徐淑贞;毛泽东人民观的反思与启迪[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启巩;《新唯识论》翕辟论哲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强向丽;论新时期政治抒情诗[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韩斌生;瞿秋白的文艺观与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历史联系[J];党的文献;2000年05期

2 韩晓芹;;读者的分化与延安文学的转型——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李国华;;坚持理论创新,建设中国文学批评学——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学建设描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王中忱;重读茅盾的《子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谭一青;;怎样看待瞿秋白与“拉普”文艺思潮的关系[J];理论月刊;1988年01期

6 季水河;;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7 钱林森 ,苏文煜;徘徊在训谕与真实之间——左拉在中国[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2期

8 季水河;;毛泽东与列宁文艺思想比较研究[J];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9 傅修海;;现代文学史“革命化”叙述的开端——论瞿秋白的“五四”文学史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绿藜;;瞿秋白——在就义前夕[J];诗刊;1990年06期

2 陈侣白;;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J];福建乡土;2002年04期

3 周长赋;;解读从容的背后——话剧《秋白》创作后记[J];剧本;2011年07期

4 丁景唐;;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上)[J];学术月刊;1957年08期

5 王明堂;;重温瞿秋白对文艺问题的论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6 陈挥;;瞿秋白和櫘雪\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7 王文强;论瞿秋白杂文的文化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胡绍华;瞿秋白文学活动中的佛教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桂强;瞿秋白与俄苏文艺的关系及对中国文艺的影响[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胡明;;也谈瞿秋白的文艺杂著与思想随笔——举隅与解读[J];文艺争鸣;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修义;;两点感受和一点意见[A];瞿秋白研究通讯第12-13期(总第145-146期)[C];2011年

2 任俊;;瞿秋白狱中诗词与《多余的话》的一致性[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3 张意薇;陈春生;;论瞿秋白的狱中旧体诗词之生命本体意义[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4 张意薇;陈春生;;论瞿秋白的狱中旧体诗词之生命本体意义[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5 龚景春;;瞿秋白的“续貂”诗[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6 陈春生;胡鹏林;;俄罗斯文学视角下的《多余的话》[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龚景春;;试评《瞿秋白诗歌鉴赏》[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8 龚景春;;试评《瞿秋白诗歌鉴赏》[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9 范立祥;;对《瞿秋白诗歌鉴赏》的一点补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10 陈鸿祥;;当代视野里的秋白意蕴[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卜平;想起陈铁健与《多余的话》[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汤耀国;“自由谈”里见原则[N];中华新闻报;2006年

3 梁衡;用文学诠释政治[N];人民日报;2011年

4 杨天松;被照亮的历史[N];文艺报;2006年

5 康模生;大众文艺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率[N];中国艺术报;2006年

6 梁鸿鹰;以文学的记忆弘扬长征精神[N];光明日报;2006年

7 钟鸣;梁衡:执著地追求文章境界[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陈漱渝;抹不掉的红色记忆[N];文艺报;2007年

9 张丽;正确评价鲁迅的第一人[N];团结报;2000年

10 张锲;略论梁衡散文对于美的追求[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俄苏文学浸润下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家[D];苏州大学;2008年

2 李夫生;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1919~1949)[D];四川大学;2006年

3 毛剑;“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进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高磊;《讲话》的发生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刘琴;言文互动: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李岚;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符杰祥;“道”与“路”[D];复旦大学;2003年

8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9 陈亮;新诗“口语”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亚骥;瞿秋白的文艺思想与文化领导权[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俊经;瞿秋白游记中的苏俄形象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李敏;从中俄文学比较的视角看瞿秋白的心路历程[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郭灵颖;瞿秋白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王延峰;瞿秋白书生革命家的精神苦旅探析[D];山东大学;2005年

5 蓝善康;瞿秋白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转换——左联时期[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晓敏;瞿秋白文化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魏薇;现代性的两维—瞿秋白、李长之文学批评合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琴芳;高尔基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6年

9 张艳霞;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辨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邓静;关于苏联的感受与叙述[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25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25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a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