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机械复制与知识分子身份转型

发布时间:2018-01-16 05:31

  本文关键词:机械复制与知识分子身份转型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机械复制 文化工业 知识分子


【摘要】: 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工业与技术理性时而赞赏,时而批判。赞赏的原因在于他认为文化工业取代了传统艺术的“光韵”,带来了不同的惊颤体验,使艺术更加接近大众,艺术的变革成为社会革命的先兆;批判的原因在于他认为文化工业虽然祛除了传统艺术之魅,但自身却又一次复魅,成为一种新的膜拜力量,成为操控大众的工具。 这种矛盾与困境是马克思主义与犹太弥赛亚主义历史观差异的体现,技术的进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历史进步的动力,而弥赛亚主义认为技术的进步只会带来历史的堕落与人类的异化,只有不断地批判技术革新带来的种种堕落与异化才会有救赎的可能。 这种矛盾与困境是知识分子对自身的立场与身份深刻思考的结果,时代的不断变迁决定了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也时刻处在变动中,这就意味着没有永恒正确的立场与身份,因此知识分子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始终站在边缘与弱势的立场批判和反抗权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确立相对正确的立场与身份,构成对权力结构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反抗力。
[Abstract]:Benjamin sometimes appreciates and criticizes the reas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The reason of appreciation lies in his belief that cultural industry has replaced the "light rhyme" of traditional art and brought different shivering experiences. Make the art closer to the masses, the change of art becomes the precursor of the social revolution; The reason for his criticism is that although cultural industry dispel the charm of traditional art, it has once again become a new worship force and a tool for controlling the masses. This contradiction and dilemma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rxism and Jewish Messianism, and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is the motive force of historical progress in Marxism. Messianism believes that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will only bring about the historical depravity and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only by constantly criticizing the various depravity and alienation brought by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there be the possibility of redemption. This kind of contradiction and predicament is the result of intellectuals' deep thinking about their own position and identity. The constant change of times determines the center and edge, strength and weakness, and is in change all the time. This means that there is no permanent correct position and identity, so intellectuals can always stand on the edge and weak position of criticism and resistance to authority, and maintain their relative independence and criticism only by constantly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latively correct position and identity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istance to the power structure.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峥;;评述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观点[J];新闻传播;2011年08期

2 白杰;;机械复制与摄影[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3 杜若松;;言情小说的大众文化机制解析[J];当代文坛;2011年05期

4 王烨;;文化工业兴起和发展的轨迹探寻及思考[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5 吴鹏;;中国电视文化现状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6 柴春芽;;关切一种缄默的力量[J];世界博览;2011年15期

7 张永升;;水泥罐头─肖像·消象——看贾有光的影像作品[J];内蒙古艺术;2011年01期

8 曾军;;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化生产问题——对贾斯汀·奥康诺《艺术、产业和现代化》的回应[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9 刘海;;无可名状的“无题”表征——现代主义艺术“无题”表征的文化解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杨曙;;观众审美接受中的电影生产[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孔明安;;从文化工业到符号世界———鲍德里亚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渊源的探讨[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刘文江;武文;;民间文化产业化的经济人类学思考——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双维度结构[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郑素侠;;科技创新与文化业态的演变[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6 孙斌;;从启蒙之光到虚拟世界——从流亡者阿多诺谈起[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7 叶维廉;;走过沉重的年代[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9 季芳;;对抗还是融合?——谈谈当代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弹性[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10 李平;张惠君;安利敏;徐轶群;赵晴;伍波;贾君卿;李远;;超级女声:2005年的文化事件——对一次大众文化“本土经验”的反思[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演讲人 刘润为;西方的文化工业[N];光明日报;2011年

2 锦秀;文化工业能否创造现代消费热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王凤才;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N];学习时报;2004年

4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单世联 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 南帆;关于文化工业的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5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周庆安;在文化工业的狂沙里淘金[N];广州日报;2007年

6 刘大先;机械复制时代的口头传承[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蒙木;可以操纵和机械复制的白日梦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陈胜利;认识“文化工业”的另一种视角[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李月清;与时俱进的石油文化[N];中国石化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易非;复制基金并非简单机械复制[N];中国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慧铃;两岸流行文化的消费与传播[D];复旦大学;2004年

2 梅萍;英国创意阶层形成和发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3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江逐浪;电视艺术技术论[D];北京广播学院;2003年

5 王海艳;杜尚的“虚薄”[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焱生;机械复制与知识分子身份转型[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程予辉;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探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蒲秀美;新天使——沃尔特·本雅明和他对文化工业的思考[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李洲;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审美价值转换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周婉月;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谢志文;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彭广林;机械复制与艺术命运[D];吉首大学;2008年

8 许明;本雅明消费文化思想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炜;略论当代艺术的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上官燕;论本雅明对于光晕艺术的再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31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31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7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