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想象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关键词: 想象 文学接受 理解 解释 参照系统 出处:《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首先概括说明了过去文学理论中想象研究的不足及原因,,并阐释了重视文学接受活动中想象的原因。文章具体论述了想象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分为想象在理解活动中的作用和想象对于解释完成的作用,前者侧重于想象的自由性,后者侧重于想象的有效性验证。想象需要依据不同的参照系统,包括本文系统、时间系统和文化系统。在想象活动的过程中要掌握其理性尺度,避免无法想象和无限想象。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generalizes the deficiencies and reasons of imagination research in the past literary theory,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imagination in literary acceptance activiti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ole of imagination in the reception activities. It is divided into the function of imagination in understanding activity and the function of imagination in explaining completion. The former focuses on the freedom of imagination and the latter emphasizes on the validity verification of imagination. Imagination needs to be based on different reference systems. Including the system of this paper, the system of time and the system of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imagination, we should master its rational scale to avoid unimaginable and infinite imagin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素贞;;读者期待视域中的《嘉莉妹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刘秀丽;从玛蒂尔德的悲剧内涵谈文学接受效果[J];美与时代;2004年02期
3 刘波;尹丽;;波德莱尔作品汉译回顾[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宁宇;;清代《诗经》的文学接受成就[J];泰山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冯利华;;期待视野:明清小说理论的文学接受意识[J];天府新论;2010年01期
6 邓新华;观诗、用诗与说诗——先秦时期文学接受的三种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7 徐峰;;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的真实[J];文学教育(上);2007年10期
8 彭梅芳;;初盛唐文艺审美趋向——以刘希夷诗歌的接受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张惠林;;当代文学批评力探微——告知力与文学接受及其他[J];河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郭勇;张莹莹;;《西京杂记》:王昭君文化形象的初步生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桂华;;辽海讲坛第三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学接受[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2 陈水云;张清河;;陈维崧《湖海楼词》文学接受述论[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吴慧颖;;毛泽东的文学接受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4 谢齐阳;;布宁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凌珑;;略论审美想象[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6 田立松;;小学生想象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刘刚;;孔子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栾昌大;;文艺创作与理性思考漫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9 夏甄陶;;一种关于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10 阳柯;;孔子“兴观群怨”文艺思想浅述[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建辉;文学触电与文学接受[N];河北日报;2001年
2 古耜;文学:我们需要怎样的民族接受[N];文艺报;2007年
3 严方;给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N];西藏日报;2004年
4 龚举善;“自便”写作背后的问题[N];文学报;2006年
5 高玉;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接受[N];辽宁日报;2008年
6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王琼;“精神的物化”“物化的精神”(节选)[N];中华建筑报;2005年
7 续鸿明;坚持原创路线 力推“草根”作品[N];中国文化报;2006年
8 李庆西;叙述与解读[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李万武;托尔斯泰何以出语“强横”[N];辽宁日报;2008年
10 陈艰;文学作品——语言的“虚拟现实”[N];社会科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D];四川大学;2003年
2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雪莹;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程绍华;中西现代作家创作的色彩观照与读者接受[D];吉林大学;2009年
6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8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9 刘研;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世年;《韩非子 》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雅琴;论想象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2 梁飞斐;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接受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杨;网络视域下的文学接受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梁冬梅;文学接受领域里的“时代宠儿”[D];吉林大学;2006年
5 于娟;论文学接受中的诗性对话[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6 杨丹;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涂慧;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小灵;论交互主体性思维视域下的文学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崔海玲;创意思维—现代标志设计的灵魂[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10 章立群;谢g诗歌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0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5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