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研究
本文关键词: 萨义德 后殖民批评 人文主义 世俗批评 出处:《河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登上了理论舞台,作为后殖民主义的奠基人萨义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开放性,仿佛具有某种魔力引得东西方争相谈论,时至今日仍未过时。他的后殖民思想极为丰富,内容涵盖了性别、种族、文化、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在众多的关于萨义德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习惯于谈论他的后殖民文化观,亦或者巧妙地吸收其后殖民思想中的概念术语用于推衍自己的理论实践。本论文则希望能够做一点不同的工作,从萨义德广博的后殖民思想中清理出他的文学批评观。 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思想是深邃的,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从五个角度展开对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观的研究。第一章,从思想渊源上探索萨义德后殖民批评形成的基础。特殊的身世造就了萨义德独特的生命体验,童年的殖民记忆挥之不去,他把自己定位为流亡者、边缘人、内心孤独的漂泊者,他身处异国冷静省思后殖民文化不平等的种种根由。第二章,萨义德后殖民批评的人文理念,萨义德接受的是纯正的西方教育,人文主义与民主理念是其思想的核心,他以此来观照文学,,把文学看成叙写现实的文本,总是试图建立文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找出它们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萨义德的人文主义与民主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一种优秀的文学批评实践品格。第三章,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批评方法,在人文主义理念的指引下他创造了语文学的批评模式,同时他还把音乐理论融汇到文学批评中创造出了对位阅读模式。第四章,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是具有策略性的,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从文学的现世性、文化性入手建构世俗文学批评。第五章,萨义德后殖民批评的局限,理论不是完备之物,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同样具有局限性,与政治的暧昧关系,跨学科解读的非专业性以及诠释尺度把握的不确定性都是萨义德后殖民批评所面临的问题。
[Abstract]:In 1980s, the postcolonialism, represented by said, stepped onto the theoretical stage. As the founder of post-colonialism, said had a pivotal position. His thought showed a kind of openness. It seems that there is some kind of magic to attract the East and the West to talk about it, and it is still not out of date today. His postcolonial ideas are extremely rich, covering gender, race, culture, literature. Music and other fields. In many studies about said, researchers are used to talking about his postcolonial culture. Or subtly assimilate the conceptual terms of postcolonial thought to deduce his ow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hopes to do a little different work. From Saeed's extensive post-colonial thought, he cleared out his view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from five angles to begin the study of Saeed's view of post-colonial criticism. Chapter on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undation of Saeed's post-colonial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 ideological origin. 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was created by his special background, and his childhood colonial memory lingered on, and he positioned himself as a exile and a marginal man. The lonely vagrant in his heart, he is in a foreign country calm thinking about the causes of post-colonial cultural inequality. Chapter two, the humanistic philosophy of the post colonial criticism of said, said received a pure Western education. Humanism and democratic idea are the core of his thought, he regards literature as the text of describing reality, and always tries to establis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ality. The humanism and democracy of said are not empty political slogans, but an excellent practical character of literary criticism. Chapter three. Saeed's post-colonial criticism has a set of its own criticism methods, under the guidance of humanism, he created the literary criticism model.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combined music theory into literary criticism to create a reading model. Chapter 4th, Saeed's post-colonial criticism is strategic, he takes humanism as the core of literature from the earthly nature. Chapter 5th, the limitation of said postcolonial criticism, the theory is not complete, the postcolonial criticism of said has its limitations and ambiguous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s. The non-professional nature of cross-disciplinary interpretation and the uncertainty of interpretation scale are all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post-colonial criticism of said.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李成玉;;赵翼诗歌的“创新说”[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张薇;熊腾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亚喜剧对古希腊神话的传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程细权;;新材料入旧格律:吴宓的文学创造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9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曹浏;;东西方文学作品中梦的运用及其比较研究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燕京晶;刘仲林;;驯服“莽兽”:“两种文化”的融合对科技发展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王海锋;;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由《哲学通论》引发的思考[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龙藜;;藏族锅庄舞的教育人类学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王许人;;浅论文化漠视[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戴冠青;陈晓茹;;西方原型批评的中国化及其与中国古典意象论的互通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赵朝泉;;浅谈基督教文明对法国文学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沈再新;;省际结合部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8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涂冠萍;中国水墨动画的叙事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5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6 管慧;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福龙;科幻电影中的神话叙事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9 刘小双;先秦至六朝采摘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常海;交互设计中的控制感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52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5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