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颠覆:艺术史视野中的艺术特性界定
本文关键词: 艺术特性 反思 颠覆 现代艺术 后现代艺术 出处:《社会科学家》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艺术发展大致经历了早期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三个阶段。当前国内大多著述将艺术的特性定义为审美功能、社会教化功能和非功利性,实际是将现代艺术用以概括所有艺术。现代艺术的自律性反思早期艺术的功利性,后现代艺术的消费性和他律性又在颠覆现代艺术的自律性,每一次艺术的转变都是因为有一种力量推动其审美功能发挥作用并改造艺术的表征,而这种力量就是除审美功能之外艺术所具有的恒定特性——反思与颠覆。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r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early art, modern art and post-modern art. At present, most works in China def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as aesthetic function, social enlightenment function and non-utilitarian. In fact, modern art is used to generalize all art. The self-discipline of modern art reflects on the utility of early art, and the consumption and heteronomy of post-modern art is subverting the self-discipline of modern art. Every change of art is because there is a force to push its aesthetic function into play and to transform the representation of art, and this force is the constant characteristic of art except aesthetic function-reflection and subversion.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数字媒体学院;
【分类号】:J1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郭慧峰;;对农民工权益救护的立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4 王亮;;重构资本主义文化秩序——从社会批判角度看贝尔、哈贝马斯和杰姆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李林芳;;现代性悲剧叙事的美学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6 曾贞;;艰难的当代少数民族作品批评现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7 张佳;;试论文艺的审美律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8 唐智瑶;;论康德“美的艺术”与艺术自律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9 孟庆坤;;论酒神精神的审美救赎功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凌斌;;现代性危机与政治实践:托克维尔的历史救赎[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于景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刘旭;;社会稳定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贾玉娇;;社会建设:双向运动中的中国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少波;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维杰;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肖新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8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肇豪;;颠覆传统的当代艺术——由参加第十二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解读当代艺术[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刘月新;论读者意识的分离与整合[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刘鸣;;对文学“终结论”的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王科,熊元义;对当前一些文艺批评现象的反思[J];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5 孟远;现代艺术:关于美的重新界定[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刘伟;;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教学现状与反思[J];文教资料;2008年31期
7 周珍;;浅论“日常生活审美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8 周晓红;;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经典的颠覆与重建[J];考试周刊;2009年31期
9 李广伍;吉新宏;;简论文艺学教学中的问题意识[J];青年文学家;2009年16期
10 王红玉;;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美学意蕴[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陀;反思“纯文学”[N];北京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俞小石;“纯文学”观念需要反思[N];文学报;2001年
3 苏叔阳;全球化浪潮中我们的责任[N];中国文化报;2001年
4 李建军;关于当前文学批评现状的反思[N];文艺报;2001年
5 张弘;反思酷评[N];北京日报;2001年
6 陆贵山;反思与创新[N];文艺报;2002年
7 戴冠青;理性精神是一种诗意[N];文艺报;2002年
8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9 李万武;文学不应只睁“一只眼”[N];文艺报;2002年
10 欧阳友权;坚守与弘扬[N];中国文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大恒;回顾中反思[D];山东大学;2006年
2 赵晋芳;论鲍曼的现代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姚云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敏;走出自我,获得自我[D];河南大学;2009年
5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富宝;反思、批判与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熊小平;为中国当代艺术把脉[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肖红柳;《文艺理论研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7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1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