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文学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本文关键词: 文学能力 文学理论教学 培养学生 文学鉴赏 新媒体时代 结构主义 修辞学 提升 文学作品 鉴赏水平 出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影视网络日益占据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媒体时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除师范院校和有意深造者外,大部分学生今后不会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理论,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存有困惑。实际上,文学研究任何时代都是人文学术和文化传承的核心,文论知识则是追求高雅审美趣味的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人文修养。如何使文学理论的讲授变部分有用为全体有用,变忍受教学为享受教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建设团队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从多个角度论析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使命与策略,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很有启发性。
[Abstract]:In the new media era, where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network is increasingly occupying people's cultural life, the necessity of the existence of literary research and literary theory has been constantly questioned and challenged. Most students will not be engaged in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hy should we study literary theory? many students and even teachers are confused. In fact, literary research is the core of humanities academic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any time. On the other hand, the knowledge of literary theory is an indispensable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for modern people who pursue elegant aesthetic taste. How to make the teaching of literary theory useful for all, and to endure teaching instead of enjoying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team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Literary Theory"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has made a deep thinking and positive exploration. A group of written talks published here, Analyzing the mission and strategy of the teaching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w Media Age from many angles is instructive to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literary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资助项目
【分类号】:I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继武;;《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吴文薇;寻求中西叙事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关于建构中国当代叙事学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江守义;;论唐传奇内容模式的逻辑序列——唐传奇的叙事逻辑之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江守义;;唐传奇结尾的故事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江守义;何旺生;;以批评建理论——关于当前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洪增流,徐海云;《好人难寻》——一种结构主义的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荆兴梅;;《飘》中反讽的解构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孙庆伟;;压制与反叛——对《终身大事》的结构主义读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于敏;;从伯克的认同说看耽美小说的流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杨莹莹;;后现代主义悲剧观中戏拟的《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4 董希文;;深描与诊断:解释人类学之于文学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5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颜湘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与媒体沟通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清华;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文娟;南帆文艺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进;京派小说的梦幻抒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彭海燕;拉康欲望理论视域中的《情人》解读[D];南昌大学;2010年
9 罗丽文;社会性别视野下《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沈首梅;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英语教学中的文学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钱晓霞;;试论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7年06期
3 唐明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文学能力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4 杨希顺;;浅论如何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7期
5 王海皎;;大学生英语文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基于非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的一项调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赵云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0年05期
7 李志岭;;文学、语言的文学性与外语教学——关于外语教学如何与文学相处的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谭念;;关于外语教学如何与文学相处的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郭金秀;周卫军;周霞;;大学英语文学导入课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J];孝感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戴连云;;浅论语言偏离意识与文学教学[J];台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英;王民;;利用心理地图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蔡永利;;采用多种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马雪红;;通过典型实验的具体操作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戴体俊;;药理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想[A];第五届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李立芹;周小飞;;加强植物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杨秀蓉;;运用接受反应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罗俊雁;;谈模拟遥控活动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A];2011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发展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9 陈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10 江文广;;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初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堰市实验小学 徐爱东;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2 金张琴 (作者单位 福金镇陈家葑小学);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N];绍兴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徐向东 赖有生;日日听歌吟诗赏美图[N];中山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冯威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化工报;2009年
5 扶沟县城关镇回族小学 王焕军;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N];周口日报;2010年
6 江苏省姜堰中学 张顺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7 北京市80中学 申淑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李 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N];中国教师报;2005年
9 药朝诚;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就业能力[N];山西发展导报;2000年
10 毛黎 刘恕;新西兰是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司成勇;从“学答”走向“学问”[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振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复杂问题解决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祥兆;基于问题提出的数学学习[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太平;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7 崔欣,
本文编号:1517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17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