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标准和宇宙大道的同一——解说《文心雕龙》的“人文”之惑
本文选题:《文心雕龙》 切入点:刘勰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心雕龙》中有关"道"、"圣"、"文"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暗示着有关于"文"的两种"世界观":其一,文艺乃肇始于原始思维状态下的人"生命一体化"激情的表达,它内在地包蕴于有文字在内的人类一切创造物当中;其二,则是人的"理性抽象"的创造行为,它是人类所有文化实践的真实写照。因此,"文"即"道",是"道"实现"有"与"无"转化的文辞媒介;"本体之道"与"本体之文"是同一的,它们共同导源于"无",渗透并充盈于自然万象的无限"形而下"物象当中。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among "Tao", "saint" and "text" in Wen Xin Diao long deeply implies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world outlook" about "text": first, literature and art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passion of "integration of life" that originated in the state of primitive thinking. It is intrinsically contained in all human creations, including words; second, it is the creative behavior of man's "rational abstraction", It is the true portrayal of all human cultural practices. Therefore, "text" is "Tao", it is the linguistic medium of "Tao" realizing "having" and "nothing" transforming, and "Noumenon" and "Noumenon" are the same. They are derived from "nothing", permeate and fill the infinite "form" of natural phenomena.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林;;神思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高晓梅;;也议“神与物游”[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饶龙隼;;传统文论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刘兆吉;;《文心雕龙》中的文艺心理学思想[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金星;;文学教育路正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6 刘杰;;主题学对中国叙事文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借鉴意义[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思明;应重视传统文艺批评理论的价值[N];文艺报;2011年
2 李杜;文学的“心”[N];山西日报;2004年
3 赵敏俐;深化先秦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4 艺术策展人 吴国彰;与艺术青年一席谈[N];美术报;2010年
5 詹福瑞;文体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6 北京语言大学 高旭东;说自己的话[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赵振祥 金晓春;“文气”培养与言论的写作[N];文艺报;2004年
8 涂光群;走进毛泽东诗词的意象世界[N];光明日报;2003年
9 郭杰;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詹杭伦;感物而动[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林钰;“心哉美矣”[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博;王元化文艺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振江;释“隐”[D];吉林大学;2006年
4 陈迪泳;徜徉于心物之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卓霞;生命律动的和谐美[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学敏;王更生《文心雕龙研究》辨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玲;情动辞发[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李计珍;中国审美意象理论的历史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91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9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