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陌生化诗歌翻译与翻译规范

发布时间:2018-03-11 03:26

  本文选题:翻译规范 切入点:陌生化翻译 出处:《外语教学》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从翻译规范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的翻译学理据。其有机诗体译诗遵从了当时的初始规范即目标文化取向,体现出较强的接受性:早期译诗与文言古体诗杂合;而中后期的译诗则与新格律诗体杂合;同时,遵守了预先规范和责任规范。作为新月社的主要成员,其译诗选材和翻译文本表现均体现出其遵守社团纲领:译诗成为其探寻白话新诗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的工具。因而注重译诗本身的形式、意境和韵律的和谐统一;最后,遵守了文本语言规范,在译诗中大量运用白话口语词汇并杜撰新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诗歌语言的非标准化和陌生化。因此,其译诗具有历史性的诗学意义:追求诗歌艺术的新奇性,从而获得陌生化诗歌翻译的效果,最终使译诗成为白话新诗发展的助推器。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Xu Zhimo's defamiliarization poetry translation, which follows the original norm of that time, that is, the target cultural orientation. It shows a strong receptivity: the early translation poetry and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hybrid; the middle and late translation poetry and the new rhythm poetry hybrid; at the same time, has complied with the pre-norms and responsibility norms. As a major member of the Crescent Society, The selection of the translated poem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anslated texts both reflect their adherence to the social program: the translated poems become their tools to explore the expressive power and artistic tension of the vernacular new poems, so they pay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the form,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rhythm of the translated poems; finally,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becomes a tool for exploring the expressive power and artistic tension of the vernacular new poems. It obeys the standard of text language, uses colloquial colloquial words and coined new words in the translated poems, which to some extent leads to the non-standardization and strangeness of its poetic language.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s of historic poetic significance: pursuing the novelty of poetic art, thus obtaining the effect of defamiliarization of poetry translation, and finally making the translated poem become a boos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ernacular new poetry.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研究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诗人译诗的翻译诗学研究”(项目编号:10BYY012)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0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肖曼琼;;“陌生化”: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2008年02期

2 陈琳;张春柏;;翻译间性与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4期

3 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周茹薪;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陈宏斌;;文化翻译的策略——《儒林外史》英译本个案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蓝棣之;若干重要诗集创作与评价上的理论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张德让;;清代的翻译会通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毛春华;;文本功能对翻译策略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秦凌燕;;轻盈的诗性世界——一组新月诗风格关键词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玮;;文化生态平衡与适度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冯学琪;;译者情感对文学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东东;;天真与世故: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前世今生——从西川、王敖的争论谈起[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洪庆福;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D];苏州大学;2003年

10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琦;从顺应论浅析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年01期

2 刘英凯;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J];外语研究;1999年03期

3 陈琳;张春柏;;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孙会军 ,郑庆珠;翻译与文化“杂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5 郑海凌;“陌生化”与文学翻译[J];中国俄语教学;2003年02期

6 劳陇;“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对《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的一点意见[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7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8 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2002年02期

9 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10 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清华;梁任公集联宋词赠志摩[J];文史杂志;1987年06期

2 赵遐秋;;读徐志摩致李济的九件信札[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2期

3 李庆西;;早年的诗意[J];读书;1992年03期

4 谢萍;诗意与画情——徐志摩散文艺术特质管窥[J];阅读与写作;2000年12期

5 林青华;;历史,再调侃你一次[J];粤海风;2000年04期

6 王唯怡;;《人间四月天》全音乐再现[J];国际服装动态;2000年03期

7 孟令涛;徐志摩留在康桥的故事[J];三月风;2001年04期

8 吴天;;MM初涉职场搞笑日记[J];大众文艺(快活林);2005年12期

9 ;传世情书 徐志摩致陆小曼[J];东西南北(大学生);2005年02期

10 陈建军;;徐志摩书信尚需重新整理[J];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梦立;;论海峡两岸人名地名翻译规范、统一的必要性[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倪婷婷;;“浓得化不开”——论徐志摩的散文创作[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3 王太顺;;辽海讲坛第四讲 解诗学——解读诗歌的理论和方法[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4 J·C·金介甫作;龙滔;;生的光明而短暂,死的平凡而伟大——生前倍受冷落,死后流芳百世[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周亚琴;;“郭沫若新诗的基本评价”座谈会纪要[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6 北塔;;瞿秋白的诗歌生涯及特点[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韩石山;;《谁红跟谁急》辑前小语[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8 王强;;关于“新月派”的形成和发展[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林喜杰;;新诗与语文教学情况调查报告[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10 姜涛;段从学;冷霜;孙晓娅;张桃洲;;内外之间: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从《沪杭道上》谈起[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建民;徐志摩与歌德四句诗的六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散木;“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来新夏;徐志摩鲜为人知的另一面[N];北京日报;2005年

4 金工;黄磊演绎徐志摩的三段情[N];天津工商报;2000年

5 苏晓;诗人徐志摩传奇人生《西天的云彩》首现舞台[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记者 张敏;马来西亚一老者为志摩的诗谱曲[N];嘉兴日报;2005年

7 杨 涛;潇洒志摩[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董美含;回归自然的性灵[N];吉林日报;2004年

9 张红萍;中国现代男性的女性观[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吴德健;析二封《徐志摩致傅斯年函》的真伪[N];美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韩庆果;整合文本性的翻译规范理论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高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胡显耀;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景兰;徐志摩诗歌语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吴,

本文编号:1596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96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