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久与苔丝形象之比较
本文选题:哈代 切入点:《德伯家的苔丝》 出处:《学术交流》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与张贤亮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都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刻画了在特殊社会历史时期落入生活困境的两位具有魅力、引人深思并富有诗性特质的女性形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苔丝形象仍然摇曳于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尽管时空变换,黄香久独具风姿的形象仍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熠熠生辉。她们在和谐、美丽、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内心充盈着女性的浪漫情怀与欲望表达;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她们的性格发生了扭曲与异化;在经历了生活的挫折与不幸后,她们仍然追求真挚爱情与灵魂的高贵。作者在作品中也将自己内心的苦闷进行了悲剧性的宣泄,体现了对女性命运的"了解之同情",突出了中西方文学中女性苦难命运的主题。作者在演绎女性悲剧人生的同时,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女性情感中的浪漫与感伤及女性生活的现实作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阐述,从而印证了中西方作家共同的诗学精神。
[Abstract]:Thomas Har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Zhang Xianliang, in half a woman of a man, portrays with affectionate strokes the charms of two people who have fallen into trouble in a particular period of social history. A thought-provoking and poetic image of a woman. More than a century later, Tess's image is still swaying in the gallery of world literature, despite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space, Huang Xiangjiu's unique image is still shining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the harmonious, beautiful and tranqui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y are filled with women's romantic feelings and desires in their hearts, and in the harsh social environment, Their character has been distorted and alienated; after experiencing the frustration and misfortune of life, they still pursue sincere love and nobility of soul. It embodi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te of women" and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the plight of wome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The author, while deducing the tragic life of women, sets ou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women. The romantic and sentimental feelings of women and the reality of women's life are put on their own, which proves the common poetics spiri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riters.
【作者单位】: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东华大学2010年文科预研究项目(114-100108040)
【分类号】:I0-03;I10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璐;被解构的男性主体——《苔丝》中安吉尔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刘双贵;女性自尊的觉醒——舒婷的《致橡树》解读[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3 张晔;黑人文化与白人强势文化的撞击——沃克《外婆的日用家当》小说解读[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4 王烈琴;男女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颠覆——《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朱影;回眸女性小说的兴起[J];图书与情报;2003年06期
6 李春艳;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共体”观[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杨晓莲;;西方文学中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8 阮世勤;;《弗兰肯斯坦》:女性的沉默与性别的隐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汪德宁;;试论美女作家的“身体”写作[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10 孙薇,程锡麟;解读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从《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紫色》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传统[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邢以丹;;爱的理想、困惑与解答——论林真理子《只要赶上末班飞机》和《京都行》的文学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刘子敏;;论小说《紫颜色》对三角关系模式的新诠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颖;女权理性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萌;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D];河南大学;2003年
5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6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7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8 沈红芳;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D];河南大学;2004年
9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永s,
本文编号:1608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0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