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何以能够写作
本文选题:身体 切入点:身体-主体 出处:《学术月刊》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迄今为止的创作理论都把心灵视为创作活动的主体,认为身体只是文学创作的对象和工具,就连貌似激进的"身体写作"理论也不例外。这种观点乃是身心二元论思想的产物。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身体而非心灵,才是创作活动的主体,不过这身体不是纯物质的肉体,而是肉体与心灵的统一体,是一种身体—主体。文学创作的基础不是心灵和自我对于世界的认知性观察,而是身体与世界之间的存在性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产生的感受和体验,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在具体的创作活动中,作家通过自己的身体与虚构出的人物进行交流,从而把自身生成、变形为艺术形象。立足于这种身体经验,作家获得了自身的体验表达方式,从而把社会性、公共性的语言,调整、转换为具有自己特定风格的符号体系。
[Abstract]:Up to now, the theory of creation regards the mind as the main body of creative activities, and thinks that the body is only the object and tool of literary creation. Even the seemingly radical theory of "body writing" is no exception. This view is a product of the body and mind dualism. From a phenomen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body, not the mind, is the subject of creative activity. But this body is not a pure physical body, but a unity of body and mind, a kind of body-subject. The basis of literary creation is not the cognitive observation of the world by the mind and the self. It is the existent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world. Th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generated in this communication constitute the subject matter and content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specific creative activities, the writer communicates with the fictional characters through his own body. Based on this kind of body experience, the writer obtains his own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and then adjusts and transforms the social and public language into a symbolic system with his own specific styl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的“审美直观与艺术真理”问题研究的中期成果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应全;解构“身体写作”的女权主义颠覆神话[J];求是学刊;2004年04期
2 宋荣;高新民;;思维语言——福多心灵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J];诗刊;2002年15期
4 棉棉;一场“美女作家”的闹剧[J];文学自由谈;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张丰君;;论《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3 贺诗泽;;躯体:新的诗歌话语建构——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的性别突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5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8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9 张英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女性意识觉醒之关联——重读《简·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晓春;;《清语易言》的语言学价值[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4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5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丙珍;;大兴安岭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田野调查——论鄂伦春族萨满神话及萨满传承[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永朝;略谈文学创作中的情感[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2 王梦;;电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1年06期
3 权海帆;文学创作与社会责任[J];人文杂志;1997年05期
4 邓华生;略论文学创作中的幽默[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5 蔡毅;文学创作动机的深层探究[J];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6 任志存;;论作家个性气质对其作品风格的影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曹正文;沉迷于“悲性”的电视文学创作之我见[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8 唐刃;文学创作的可教性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禹建湘;;身体写作再审视[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秦桂敏;论文学创作中的读者创造[J];邢台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振江;;无限延伸的铁轨——在9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背景中再谈作家与生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2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3 王少青;;文学家的“眼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论文集[C];1982年
4 陈长义;;创作过程中情与理的辩证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5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6 刘福根;;新时期文学语言的创新与规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丁秀强;;再谈文艺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溪云;;“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许雨浓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权海帆;;论文学评论的社会人生参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格尔;批评为何左右不了文学创作[N];北京日报;2000年
2 尚贵荣;作家的责任问题[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3 张平;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问题[N];山西日报;2004年
4 古华城;文学创作的新闻效应[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纷纷回应《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N];光明日报;2006年
6 潘智;按“三个代表”要求繁荣军队文学创作[N];解放军报;2001年
7 佘丹清;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控制问题[N];文艺报;2005年
8 王晓峰;组织行为对文学的影响和作用[N];辽宁日报;2008年
9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苏民;作为现代行为艺术的身体写作[N];中国审计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虎;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D];兰州大学;2008年
2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曾传芳;叙事策略与历史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翟晶;边缘世界[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8 吴钧;论中国译介之魂[D];山东大学;2008年
9 贾媛媛;艺术与经验[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彦;文学创作与童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姜波;图像化时代与文学的后现代性[D];吉林大学;2006年
3 周静;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互文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桑影影;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无意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孔莉;文学创作与审美发生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坑娟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阈下的“身体写作”[D];燕山大学;2010年
7 章榕榕;欲望的狂欢之舞[D];中南大学;2007年
8 郑国庆;作家与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桦;文学的数字化生存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卢政;论文学创作的内驱力[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620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2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