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由语境审美论“落英缤纷”

发布时间:2018-03-16 19:07

  本文选题:缤纷 切入点:落英 出处:《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化交流离不开翻译。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桃花源记》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外学者的译介。虽然对文本的解读存在主体间性,但是各种英译文本对"落英缤纷"大同小异的意境审美,与世外桃源春意盎然的语境不符。本文试图从文本的角度出发,结合语境对其进行梳理,以求得对"落英缤纷"的整体把握。
[Abstract]: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ranslation. In the course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Peach Flower Source. Although there is 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However, all kinds of English translated texts do not agree with the context of Xanadu Spring, and try to sort it o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ext, combined with the contex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lorful" overall grasp.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陶渊明;桃花源记[J];当代学生;2005年Z4期

2 龙智先;重释“落英缤纷”[J];现代语文;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恒展;;《毛大福》本事考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李锋;;从《穷汉词》看蒲松龄的“惧贫”情结[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宋豪飞;;方以智与桐城泽社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杨鉴哲;;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谢羽;韩竞峰;;陈子龙家庭亲情关系研究——以陈子龙诗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张龙;;清山秀水太白仙——浅析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张冬梅;;浅论陶渊明“和”的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8 谢羽;;陈子龙师生关系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9 许海棠;;“妻子”称谓考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10 于薇;肖融;;释“造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松勤;;明清之际词的中兴与词史意义[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陶文鹏;;论晁补之的七言绝句[A];第三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司徒秀英;;宋戏文《乐昌公主破镜重圆》小识[A];第三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戴伟华;;北宋文士与兵学关系述略[A];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程杰;;宋代梅品种考[A];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兵;;明遗民诗人归庄与佛教[A];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罗斯宁;;论辛弃疾词中菊花和鸥鸟的意象[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戈春源;;寒山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黄竹三;;祭祀戏剧的流动性演出[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4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邱尚仁;方言特殊语汇与民族传统文化[D];厦门大学;2003年

7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浙江大学;2004年

8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韩婵娟;传统酵子制作工艺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吴亮亮;从危机传播看政府、媒体、公民的责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敏;职高单招班语文课前预习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郑娟;《颜山杂记》校注及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班秀萍;庄子对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卫红;清初至清中叶文言冥婚小说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雄飞;论廉政监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樊清熹;传统招幌在当代商业设计中的价值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加明;试论语境的范围和作用[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张荣翼;文学与文化语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张荣翼;文学与文化语境[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4 吕萍;文学翻译中的语境问题[J];中国翻译;2004年05期

5 古耜;;商业语境:散文写作的“通”与“变”[J];海燕;2005年05期

6 李国华;“语境”的介入——略论将语境问题引入美学研究中的可行性[J];天府新论;2004年04期

7 李苏鸣;文学创作与鉴赏的矛盾焦点——语境差[J];修辞学习;1994年04期

8 祝敏青;论文学语境差效应[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9期

9 马大康;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创造[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3期

10 李苏鸣;文学创作与鉴赏的矛盾焦点——语境差[J];阅读与写作;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应云;唐建初;;汉语格律诗英译方法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麻显钢;;中国现当代艺术中“性”的遮蔽与张扬[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育颖;;生命的维度——闻一多与白朗宁夫人爱情诗之比较[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6 李亮之;皮永生;马丽;;色彩语意表达[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罗中起;;批评需要文化想象——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现代性建设的一点思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吴绵绵;;人文修养与文学语言的互动关系[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凌云 龚云瑞;商业语境下的散文创作[N];宜春日报;2005年

2 傅汝新;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N];辽宁日报;2003年

3 何群;多元对话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构[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 黄学龙;视觉文化语境中摄影文学的艺术策略[N];文艺报;2001年

5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王雪峰;当下文化语境中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意义(下)[N];美术报;2007年

6 张佳;当代乡民艺术:危机与生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武汉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吴艳;“一”与“多”的环路运动[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卢缓;内省的张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许钧;译作:原作生命的拓展与延伸[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陆扬;文学不是常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吗?[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旭;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D];山东大学;2008年

2 陈喜荣;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性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_(;语用顺应理论下《围城》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2 张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魏清光;语境与文学翻译[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4 杨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畅;文学翻译与语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7 唐庆华;语境与文学翻译[D];广西大学;2003年

8 赵春燕;古汉语的异质性对古典文学翻译及其研究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9 陈慧;同是田园中的哲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瑞祥;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21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21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3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