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
本文选题:“微时代” 切入点:媒介技术 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微时代"的独特文化表征不仅指向社会政治生态、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微"转型,亦体现于个体认知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塑,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过程的全面革新。数字媒介技术主导的"微时代",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言说正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现实景观,"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现实合法性也愈加凸显。但媒介技术悖论和草根创作群体的自身缺陷,致使当下多元化的文艺生态存在着"娱乐至死"和"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接受的肤浅化、盲从性与非理性等问题。"审美的人"只有保持足够的主体性与人文理性,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方能在充分享受先进技术成果的同时,做到自由地创作和无功利地审美,真正实现审美化与诗意化的艺术人生。
[Abstract]:The unique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micro-era" not only points to the "micro"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ecology, economic structure and lifestyle, but also embodies in the remodeling of individual cognitive style and values, the prod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etc. The "Micro-era" dominated by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the Theory of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is evolving into a kind of universal realistic landscape, and the reality of "everyone is an artist" is legal. But the paradox of 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defects of grassroots creative groups, As a result of the present diversified literature and art ecology, there are unhealthy value orientations such as "entertainment to death" and "money first" and superficial aesthetic acceptance. Only by maintaining sufficient subjectivity and humanistic rationality and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can the "aesthetic person" fully enjoy the achievement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ree creation and no utilitarian aesthetic, the true realization of aesthetic and poetic art life.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庆林;;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文丽;;一场视觉狂欢的夜宴——浅析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广告话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林美宇;;兼为讯息与媒介的网络锐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7 侯猛;;最高法院司法知识体制再生产——以最高法院规制经济的司法过程为例[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8 王泽庆;;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9 王妍;;技术现象学视阈下的虚拟艺术问题[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10 荣鑫;;消费社会情境中的技术与统治——大众媒介的兴起及其意识形态效用[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宁;;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古典美术刍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子舟;;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肖云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民主与媒介素养——基于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媒介观与方法论的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7 徐瑾;;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8 洪艳;;审美与媒介——影象媒介下的诗意生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林铁;;媒介知识分子:公共性与议程设置[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桑丽;网络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礼凤;雅俗之间:徐,
本文编号:1625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25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