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浙籍诗人诗歌翻译与中国诗学的嬗变
本文选题:现代浙籍诗人 切入点:诗歌翻译 出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现代新诗的发展为纲,概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浙籍诗人域外诗歌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实践,探讨了群体的诗歌活动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重估了现代浙籍诗人群体译诗对中国新诗学建构的应有贡献。
[Abstrac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new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ew liter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nteractiv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of poetry from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o 1940s, and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oetry activities of the group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 poetry. This paper reevalu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group translation of modern Zhejiang poe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ew poetics.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翻译思想史研究(五四以前)”(11JCWWO1Z) 浙江财经学院校级重大课题“现代浙籍诗人诗歌翻译的地缘现象研究”(2010YJZ06)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现代浙籍诗人诗歌翻译的地缘现象研究”(D11YY17)
【分类号】:I207.25;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耿纪永;欧美象征派诗歌翻译与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1期
2 刘全福;徐志摩与诗歌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朱明胜;略论归化翻译与文化意象的缺失[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王林;;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翻译陷阱[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戴拥军,张德让;“五四”文化语境与徐志摩的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张卫萍;;从译者风格看《红楼梦》的文化意象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张德让,翟红梅;论译语文化与文本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张锦兰,张德让;译语文化与译作的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徐朝友;鸳鸯蝴蝶派对柯南道尔小说女性形象的移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丹枫;;浅析庞译《论语》之特色——庞德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翻译取向的决定作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李贞玉;;比较韩国诗人李箱与中国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郑圣恩;;20世纪30年代韩中现代主义诗人比较研究——以郑芝溶和戴望舒的现代性与传统意识为中心[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4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金春笙;;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李芦笛;;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廖四平;;论袁可嘉的诗歌[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龙扬志;;一个未完成的现代化方案——试论40年代袁可嘉的新诗理论建构[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莹;语用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商标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汪亮;对比研究: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金帅;论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天振;启迪与冲击──论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比较文学的学科困惑[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伟中;诗歌翻译与“化境”论——兼评王佐良的A Red,Red Rose英诗汉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特夫;诗歌翻译的社会属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中国第五届诗歌翻译研讨会通知[J];中国翻译;2005年06期
4 陆钰明;译诗的原则[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5 ;第六届诗歌翻译年会将在重庆举行[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3期
6 吕志鲁;谈谈诗歌翻译中增补的妙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黎娜;增补手段的创造性运用——评吕志鲁教授的译作《珍妮给了我一个吻》[J];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丁鲁;关于诗歌翻译的我见[J];俄罗斯文艺;1984年01期
9 ;中国第六届诗歌翻译研讨会预备通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冯光荣;诗歌翻译的三维审视——李恒基译《湖》评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何庆机;;种子移植前后——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下的诗歌翻译理念与策略[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黄勤;;从互文性看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穆旦诗《苍蝇》英译赏析[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周海燕;;译诗中的“做诗”成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5 刘华文;;诗歌翻译主体认知性身份的界定:分析性和意向性之间[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金春笙;;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陆钰明;;多恩诗歌节奏及其翻译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徐放鸣;;比较诗学视野中的文学风格论研究[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9 刘筱华;邹慧民;吴春明;;美之集萃与再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王宏印;;毛诗翻译的异域想象空间——以海外华人聂华苓等人翻译的毛泽东诗词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朱洁;少数民族诗歌:“摆渡”于汉英之间[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文化交往中的文学翻译[N];人民日报;2003年
3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4 陈伯海;由“史”向“论”的转折[N];文学报;2000年
5 葛崇岳;也说文学翻译信、达、雅[N];安徽日报;2004年
6 白谦慎;刘皓明谈荷尔德林[N];东方早报;2009年
7 袁忠 李兴强;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徜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代迅;文化转向与中心消解[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
本文编号:1632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3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