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模糊的翻译及译者的地位
本文选题:模糊语言 切入点:文学翻译 出处:《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时代变革。从此诞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等。语言中存在着模糊现象,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目前,以自然语言模糊性为研究对象的模糊理论开始用于翻译,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艺术符号即文学语言。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在于它的造型作用,在于它的多义性。作为创造性生产的文学活动,是以语言的模糊性为前提的。本文认为,正是因为语言的这种特性,人们才能通过想象、联想、体会、顿悟,创造出具有生命意味的文学形象。可以说,没有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就没有文学形象的生命。从模糊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上看,翻译中要把握语言的模糊性,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忠实。 本文在对模糊语言学的发展、研究意义进行简要介绍后,主要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方法和译者在文学语言翻译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分析:一、着重分析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的几个可行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分类,翻译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的相应对策(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言等角度探讨模糊语言翻译的方法)以及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可译与不可译都属“度”的问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二、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模糊语言时,应以原文文本为中心,使译文的审美价值无限的趋近于原文模糊的审美价值。译者,原文的读者,同时也是译文文本的作者,在处理文学的模糊性时,应当以原文文本为中心,尽力把原文的模糊性带入译作。作为前者,他可以在原作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中自由驰骋。但作为后者,他同样也应为其译作的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译者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作用,使译文文本同原文一样呈开放性的结构,让译文读者介入其中,去解读,去阐释,从而获得共鸣。 模糊语言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全文的主要概念和内容做了总结,指出了论文的局限性,希望论文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Abstract]:In 1965, Chad, a cybernetics exper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published his paper "Fuzzy set" in th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and put forward a famous fuzzy theory. Marked the epoch-making change of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From then on, a series of new subjects were born: fuzzy mathematics, fuzzy logic, fuzzy linguistics, fuzzy rhetoric, etc. Fuzziness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natural language. At present, fuzzy theory, which focuses on fuzziness of natural language, has been used in translation to guide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heory. Fuzzy linguistics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ranslation studies. It is a subject of considerable research value. Literature is the art of language, and the artistic symbol of literature is literary langua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terary language and scientific language lies in its styling function and its polysemy. Based on the fuzziness of language,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characteristic of language that people can create a literary image with the meaning of life through imagination, association, understanding, and epiphany. Without the fuzziness of literary language, there is no life of literary imag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fuzz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fuzziness of language should be grasped in translation so as to be true faithful. After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fuzzy lingu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uzziness of literary language, its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he translator's posi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Several feasible methods of literary fuzzy language translation a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forms and classification of fuzzy language in literary works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ranslating fuzzy language in literary works are analyzed. The exact language of translating the original text with fuzzy language: virtual versus virtual, fuzzy language in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with fuzzy language: real versus virtua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fuzzy language translation from the angle of fuzzy language in the original text of accurate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fuzzy language in literary works (both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belong to "degre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vague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Second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ranslator's pos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the aesthetic value of literary vaguenes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take the original text as the center when translating fuzzy language.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target text is infinitely close to the fuzzy aesthetic value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or, the reader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author of the text of the target text, should take the original text as the center in dealing with the fuzziness of the literature. Try to bring the vagueness of the original into the translation. As the former, he can ride freely in the imaginary space left by the reader, but as the latter, He should also leave imagination space for the readers of his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should clarify his role and role, make the text as open as the original text, and let the target readers get involved in it to interpret and interpret it. And thus resonate. Fuzzy 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ranslation, and it is also a valuable research topic. In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main concepts and contents of the thesis,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will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later researchers.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46;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晓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J];飞天;2011年12期
2 贡灵敏;;模糊语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功能[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3 韩丽;薛富强;;意境美的重新塑造——文学翻译艺术的真谛[J];大家;2011年14期
4 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王家新;宋炳辉;高兴;何言宏;;“拿来”的必要与急切——“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六[J];上海文学;2011年08期
6 丁一;;商务信函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动机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7 高丽;;刍议文学翻译之难[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8 肖尊岚;杨志豪;旷爱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麦合木提·麦麦提;;文学翻译中的两种问题[J];民族翻译;2010年02期
10 许钧;;文字·文学·文化——关于“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大刚;;论模糊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阿仙;;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及汉译处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黄琛芳;;模糊语言学与词典编写[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士君;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光明日报;2005年
2 赵兰英;我国文学翻译后继乏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怀谦;文学翻译缺失多[N];人民日报;2005年
4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6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8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9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5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6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国庆;“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艳;文学模糊的翻译及译者的地位[D];安徽大学;2007年
2 于晓林;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的审美再现[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3 赵云利;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史倩;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接受美学视角[D];中南大学;2008年
5 胡川;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7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8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9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1637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37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