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反本质主义”讨论的一些思考
本文选题:文学理论 切入点:本质主义 出处:《东岳论丛》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进入新世纪,随着后现代思想的持续推动,文学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怎样的本质逐渐成为一个问题,吸引着众多文论研究者的注意。然而在这场讨论中,无论人们所持怎样的观点,本质的还是反本质的,他们在基本学理观点上没有本质性差异,所持观点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立场的不同。这场讨论显示,对文学本质等一些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不能脱离社会语境的变化,同时,理论思考的宝贵成果也将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进步。
[Abstract]:In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postmodern thought,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literature has the essence and what kind of essenc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question that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many literary researchers. However, in this discussion, No matter what kind of opinion people hold, essential or anti-essential, they have no essential differences in their basic theoretical view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views are largely different in their positions. Some literary theore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hanges of social context. At the same time, the valuable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will als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progress of the whole society.
【作者单位】: 烟台职业学院;
【分类号】:I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 方兢;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3 党圣元;;本质抑或去本质、反本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的两种思路论衡[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汉卿;宋文静;刘妮娜;;新视野下对文学理论生产的审视与观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李国新;陈竹;;文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3 闫听;;反思文学理论:从“本质诉求”到“反本质主义”诉求[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李长中;;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5 张兴娟;谈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6 陈爱萍;;浅析文学与现实的关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7 张汝山;评萧绎的诗学审美本体论[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肖丽华;;消解男权美学权威的歌手——从狄金森研究中的几个重大争议论其创作价值[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戴莉莉;;狄金森矛盾的上帝观及其诗歌创作[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张悦;陈惠良;徐蓓;;浅谈文学作品中的互文现象[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刚;;趋同存异——民族文学60年的发展[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2 钱中文;;三十年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3 顾祖钊;;新理性主义与中国文论建设[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4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彭松乔;;“当代性”——建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核心命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6 祁志祥;;“文章”·“情性”·“文采”——《文心雕龙》研究三题[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南吉多杰;藏族书信体诗文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文娟;南帆文艺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贤平;“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岑;语文学与人文主义[D];南京大学;2011年
8 赵燕燕;文学的定义:民国时期文学概论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茜;马克思文学批评的审美话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朵辉贤;启蒙与莫言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冯黎明;张荣翼;唐铁惠;何锡章;樊星;胡亚敏;王兆鹏;李建中;;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八人谈)[J];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3 曾庆元;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4 金元浦;当代文学艺术的边界的移动[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5 吴炫;穿越阐释:西方现代美学研究之进路[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6 秦剑;“本质的悬置”: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童庆炳,王先霈;面向未来的思考——文艺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二人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罗宏;文学本质追问与价值论观照[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9 钱中文;文艺学的合法性危机[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王元骧;文艺学不应回避艺术本性的研究[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其福;;从教学的角度看新编文学理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以《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文学理论新读本》为例[J];文教资料;2008年04期
2 闫听;;反思文学理论:从“本质诉求”到“反本质主义”诉求[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陶东风;;文学理论:建构主义还是本质主义?——兼答支宇、吴炫、张旭春先生[J];文艺争鸣;2009年07期
4 陶东风;;略论本质主义知识论和权威主义政治之关系——回应支宇、吴炫教授[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6期
5 党圣元;;本质抑或去本质、反本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的两种思路论衡[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6 吕汉卿;宋文静;刘妮娜;;新视野下对文学理论生产的审视与观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魏红珊;卢衍鹏;;文艺学的学科身份重建[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陈雪虎;走向文化诗学的文学理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9 魏家川;文艺学学科定位与文学理论教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童庆炳,刘洪涛;关于文学理论、文艺学学科的若干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7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毛庆耆;;关于文艺学概念涵义问题的讨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2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3 魏家川;文艺学学科定位与文学理论教改[N];文艺报;2001年
4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7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8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9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10 周启超;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型与生态平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志强;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4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7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谢微;反本质主义语境下的文学本质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玲;在探索中前行[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颖;理论是如何讲述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7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9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49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