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艺术终结抑或艺术突围——当下“艺术终结论”及其中国语境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8-03-23 04:14

  本文选题:艺术终结 切入点:艺术品 出处:《文学评论》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艺术的终结、艺术的突围、艺术的重构乃至艺术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丹托的理论中,"艺术的终结"不是叙事的对象即艺术终结了,而是叙事的形式终结了,其内在本质是艺术对哲学的"反终结";而在卡斯比特的理论中,消费主义时代的"艺术终结"虽然导致了"后艺术"时代的艺术之殇,但"艺术的终结"并非意味着艺术消亡或退化,"后艺术"作为当前艺术范式的一种转型,其实可以看作是艺术的一种突围或进步。艺术终结论的中国语境是"文学终结论",沿着丹托与卡斯比特的分析,我们可以反思中国当前文艺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并对时下的各种终结话语不至过于敏感和焦虑。
[Abstract]:The end of art, the breakthrough of art, the reconstruction of art and even the progress of art are linked together. In Danto's theory, "the end of art" is not the object of narration, that is, the end of art, but the end of the form of narrative. Its intrinsic essence is the "anti-termination" of art to philosophy, while in Caspter's theory, the "end of art" in the consumerism era leads to the death of art in the "post-art" era. But "the end of art" does not mean that art dies or degenerates, "post-art" as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art paradigm, In fact, it can be seen as a breakthrough or progress of art. The Chinese context of the end of art theory is "the end of literature". Along with the analysis of Danto and Cassibitt, we can reflect on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udy of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And it is not too sensitive and anxious to all kinds of ending words.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文艺理论的关联研究”(10CZW00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2012M51006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1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刘怀光;韦应举;;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苏文婷;;从现代——后现代主义看美术发展的线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李斌;;第三网络社会与新“差序格局”[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儒学与现代人的精神家园[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2 任建东;;网络游戏的道德资源性分析[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3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童恒萍;;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冯波;;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途径[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军;;意识形态话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乐黛云;;王国维——汇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驱[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解读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次调整与现代文明的演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士康;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耿蕾;后现代音乐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红莉;;黑格尔与当代艺术命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孙艳秋;;中西语境下的“艺术终结”[J];思想战线;2009年04期

3 王泽庆;;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内在矛盾[J];艺术百家;2008年04期

4 马美玲;隋丹丹;;艺术终结论:主体性丧失后的困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1期

5 胡磊;;艺术的终结与新生[J];成才之路;2009年35期

6 刘斯;;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终结与重生[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彭锋;;“艺术终结论”批判[J];思想战线;2009年04期

8 周丽娜;;“消亡还是涅i谩薄酆诟穸帐踔战崧鄣谋局蔥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9 陈翔勤;黑格尔与当代艺术命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大为;;在上帝与虚无之间——黑格尔的苦恼意识及其现代变式[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一壮;;黑格尔、方以智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王国坛;;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解[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杜鹏;;我看彭俐[A];“首届全国喜剧小品探索与争鸣研讨会”专辑[C];2003年

5 王本朝;;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下)——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7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中)——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8 任燕;罗玲鑫;熊春华;;论艺术与设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节;;李白诗歌的民俗学意义[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10 胡s,

本文编号:1651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51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4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