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拉克劳与墨菲:反本质主义的激进政治

发布时间:2018-03-23 05:09

  本文选题:拉克劳与墨菲 切入点:反本质主义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拉克劳与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与伊格尔顿迥然相异的是,作为职业的政治理论家,两人吸取了后现代主义中解构的能量,主张在反本质主义的视域下建构激进的民主政治。罗蒂深为赞赏他们对本质主义政治的批判,而他们也直言自己在认识论上与罗蒂相同,但在政治观点上又与罗蒂存在分歧。
[Abstract]:LaCrowe and Murphy are representatives of post-Marxism. Unlike Eagleton, as professional political theorists, they draw on the de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ism. Rorty deeply appreciates their criticism of essentialism, and they also say that they share the same epistemology with Rorty, but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Rorty in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作者单位】: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凡;;争论中的消极自由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乔贵平;吕建明;;激进的多元民主观——墨菲对自由主义民主观的批判及建构[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3 陈景云;;对自由主义中立性的理解[J];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期

4 唐琼;;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J];法制与社会;2009年28期

5 樊凡;;现代政治与国家行为的正当性:以消极自由主义为视角的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5期

6 武宏阳;;民主的批判与政治的回归——论墨菲的竞争民主思想[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7 沈江平;;论现代民主政治视阈中的“主体”[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8 李志强;;论政治宽容研究的理论范式及路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武宏阳;;尚塔尔·墨菲宽容哲学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10 茅根红;;协商民主还是竞争多元主义?——墨菲对哈贝马斯程序主义协商民主的批判[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史巍;韩秋红;;现代性的政治规划与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墨菲的民主政治理想[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增明;敌友政治观[D];吉林大学;2009年

3 袁洪英;当代社群主义自我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杨少星;中国转型时期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D];吉林大学;2010年

5 陈景云;政治与多元善观念[D];吉林大学;2010年

6 王君霞;个体的存在方式及其自然权利形态[D];吉林大学;2010年

7 樊凡;现代国家的构建:消极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赵淼;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李明;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徐作辉;罗尔斯正义观念转向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元军;民族主义视野中的政治概念[D];扬州大学;2007年

2 陈霁;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多元民主理论[D];山西大学;2008年

3 刘宝成;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闫飞飞;审议民主及其代表问题——一种批判性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冠;理想和现实中的议会民主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郑立;政治一体与多元融合[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彬;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批判性分析[D];燕山大学;2010年

8 高之慧;在对抗与竞争中探寻民主真谛[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邬宗明;协商民主的优势及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晓密;多元性理论与有限领导权[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吉方;;理论的终结?——“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形态及其历史走向[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2 彭水香;;当代西方新本质主义美学[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3 小雅;;悼帕瓦罗蒂[J];西部;2011年17期

4 李俊熹;;从意识形态性到主体意识崛起——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发展变化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杜吉刚;谢春平;;文学本质:一个多元性的存在空间[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宋艳霞;;哲学思潮演变下文学由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的变迁[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7 周红兵;;文学研究、反本质主义与日常生活[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范永康;刘锋杰;;建构主义文论再反思[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9 王宏维;;女权主义哲学与人之本质探究批判[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徐向阳;;汉译西方诗学话语空间的拓展——摭论代迅先生《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的理论视界[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立民;张楠;;文化政治研究中的教育诉求——理查德·罗蒂的教育哲学述评[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于涛;徐长红;;体育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国清;;没有人性的罗蒂哲学(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真理、德性和客观性[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7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薛伟江;;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与唯物史观之方法论比较——兼论唯物史观的后现代特征[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璐;他用歌声向帕瓦罗蒂致敬[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中原;帕瓦罗蒂演唱舞台的背后[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3 于小青;帕瓦罗蒂补交偷税款1200万美元[N];检察日报;2000年

4 战洋;告别哲学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阿丽 布敏;戴玉强:挑战命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刘诗嵘;交流演出史实与失实[N];音乐周报;2008年

7 阿丽 布敏;从农民之子到世界男高音[N];华夏时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徐小东 郑启东;戴玉强:中国制造的“世界第四男高音”[N];华夏时报;2001年

9 ;《千座高原》诠释“非中心”[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10 ;没听出帕瓦罗蒂唱歌有换声区[N];音乐生活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3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4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鑫焱;知识/力量的反讽[D];浙江大学;2010年

6 陈凌娟;柯莱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戴军;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晓玉;保罗·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周凡;霸权接合的哲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霞;罗蒂反本质主义思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磊;罗蒂的无镜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晨霞;约定客观:罗蒂的“弱”相对主义思维方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祁小强;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7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8 韩克永;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9 喻岚;从马克思主义视野看理查德·罗蒂认识论[D];郑州大学;2012年

10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652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52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2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