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赫美托夫到“样板戏”英雄——论“新人”舞台形象的人类学意义
本文选题:新人 切入点:英雄 出处:《戏剧艺术》2013年02期
【摘要】:十月革命后,别尔嘉耶夫曾经说过,俄罗斯正在产生一种跨民族的"新的人类学类型"。从俄国小说中的"新人"拉赫美托夫到中国样板戏中的英雄群像,一种跨民族、跨国别的"新人"的确已经在文艺作品中出现,并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乐观的悲剧》与《杜鹃山》的比较与联想证明了这一点。在现代欧美戏剧中,"新的人类学类型"除了"新人""苏维埃人"等英雄人物之外,还可以列举出"好人""多余的人"等各种典型形象。本文分析了"新人"形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历史过程及人类学意义。
[Abstract]: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Bergayev once said that Russia was producing a cross-national "new type of anthropology."From "the New Man" in Russian novels to the heroes in the Chinese model opera, a kind of cross-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new man" has indeed appeared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And it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henomenon. The comparison and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ragedy of optimism and the Rhododendron Mountain prove this.In modern European and American dramas, in addition to heroes such as "new man", "Soviet man" and so on, "new anthropology type" can also enumerate various typical images such as "good man" and "superfluous person" and so 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reasons, historical process and anthrop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mage of the new man.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
【基金】: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戏剧人类学》(批准号:01BB19)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I0-03;I10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在中国文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人民文学;195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秋宏;黄丽娟;;毁灭与救赎——关于《罪与罚》人物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王辉;;民间价值的隐形存在——浅谈市民叙事的民间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3 张宪军;;俄国文学的“复调小说”传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4 储诚意;安娜:一个“多余”的女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吴海清;张永庆;;革命与中国民间舞蹈的现代性转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李涌泉;;文学思潮刍议——兼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于洋;;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体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8 李吉;;契诃夫的思想探索[J];才智;2010年10期
9 李吉;;解读契诃夫及其创作风格[J];才智;2010年11期
10 于春波;;浅析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特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匡汉;;关于共和国文学——《共和国文学50年·绪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2 毕光明;;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支克坚;;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在昨天和今天[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万笑男;从女明星到人民演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徐;论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的英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杨海燕;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冀;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经验的后世影响(1942-1966)[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晓文;“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革命书写[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汤德森;重新认识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保和;布哈林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灵强;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生成与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金琴;选择与分化:二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怀宇;新中国十七年中国古代美术史写作的价值立场[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汤宇;“新美术”源流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蒋慧;亚非拉文学与中国“十七年”文学[D];河南大学;2011年
5 钟游嘉;从《文群》到《收获》[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晶敏;从国家空间想象到个人话语的狂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彩虹;后期延安诗歌的创作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彭莉娜;王瑶现代学术思想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9 南冰;果戈理小说中的怪诞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于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艺社团及其音乐创作活动研究[D];沈阳音乐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伟胜;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何处去?——评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4期
2 张大为;;“文化研究”:向着存在论与人类学的高度辩证地综合[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梦海;;对新人、新世界的呼唤——恩斯特·布洛赫与德国表现主义[J];文艺研究;2006年02期
4 杜曼;曾庆敏;;中西“大洪水”神话的文化含义——比较西方《圣经》和中国神话中的大洪水[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周海玲;;流变中的艺术概念与艺术的终结——兼论全球化视野下人工制品概念的出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黄向春;自由交流与学科重建:文学人类学的提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王轻鸿;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范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8 彭兆荣;边界不设防:人类学与文学研究[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9 李西建;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艺术[J];民族艺术;1998年01期
10 爱德华·赛义德,李玮;被殖民者的代表:人类学对话者[J];国外文学;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玉良;;《诗经》翻译中的两大难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姚文放;;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传统[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边平恕;;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中的文艺问题[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新建;文学人类学的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刘佳丽;展大庆文艺风采 铺新人成才之路[N];大庆日报;2008年
3 肖云儒;文学要积极反映市场经济对现代人格的建构[N];文学报;2001年
4 金元浦;文学是否已病入膏肓?[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肖云儒;文学与现代人格的建构[N];人民日报;2001年
6 钟文;新人投资艺术品 教你三招防身术[N];经理日报;2006年
7 苏唯谦邋薛建;浙江省实施“新松计划”见成效[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王一川;探访被覆盖的理论原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薛宝琨;拓展艺术批评中的文化学方法[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3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4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芳;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孙春花;艺术人类学简史[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谷亮;叛逆与快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陈洪兵;厄勒克特拉原型与中外叙事文学[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索龙高娃;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辨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杨林;论艺术的身体性本源[D];武汉大学;2005年
7 方海涛;康德艺术论初探[D];安徽大学;2006年
8 叶淑媛;维柯及其《新科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李彩;20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艺术的认知[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蕴慧;澳洲土著艺术进入博物馆[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699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9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