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比较文学中的民族国家建构
本文选题:比较文学 切入点:民族国家 出处:《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6期
【摘要】:中国比较文学自产生发展至今,在学科史、话语权力、形象学、文化研究等方面都与民族国家的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比较文学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同步性推动了中国从传统国家形态向民族国家的转化。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和重构学术话语有利于提高民族国家在世界上的言说能力。中国形象建构源于民族国家在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和较量中对自身形象的重视。文化研究则为民族国家的文化建构提供了精神食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积极地以学科发展的方式寻求民族国家建构的策略。
[Abstract]:Since it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state in the fields of history of subjects, discourse power, image science, cultural research, and so on.The synchronism between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state to nation-state.Breaking the monopoly of western discourse and reconstructing academic discours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peech ability of nation-state in the world.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mage originates from the national state'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its own image in the collision and contest of different cultural systems.Cultural research provides spiritual food fo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state.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we should actively seek the strategy of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in the way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倩;殖民话语生产的元文本——对希腊古典神话的另一种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崔一;朝鲜现代文学中的上海[J];东疆学刊;2004年01期
3 刘广铭;《建州纪程图记》中的女真人形象[J];东疆学刊;2004年04期
4 何木英;;美国国土上的道德说教家——评约翰·赫赛的中国形象书写[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葛桂录;“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欧宗启;;论历史文献中的壮族形象书写[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吴燕;;《孽海花》中异国故事的叙事学读解[J];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01期
8 刘艳;;傅满洲——西方社会妖魔化中国的形象巅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高红樱;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刘广铭;;《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康熙形象——兼与同时期欧洲语境中的康熙形象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2 金昌镐;苦难的岁月 互补的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自芬;小说身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特殊视角[D];四川大学;2005年
6 张黎黎;在永恒中结晶[D];苏州大学;2005年
7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8 杜平;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耿晖;边界与想象[D];暨南大学;2002年
2 杨晓林;从“夷”到“他者”——中国文学中“异”的形象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4 张煜;想象西藏[D];暨南大学;2003年
5 彭程;1965—2000年印华文学的溯“源”想象[D];暨南大学;2003年
6 倪红雨;唐传奇中的西域人物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孙晶;语言的“镜像”[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8 蒋利春;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世界[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10 寇旭华;《尘埃落定》的隐性寓意:强势文化撞击下理智与情感的二律背反[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超;;反思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会议纪要[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2 王瑛;;求同之于辨异:探求一种新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兼论宇文所安的《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3 余小蕊;;《呼啸山庄》与《故事新编-铸剑》复仇主题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4 余小蕊;;《呼啸山庄》与《故事新编-铸剑》复仇主题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5 谭五昌;;跨文化、跨学科的开拓性的文学研究——10卷本《王向远著作集》简评[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年01期
6 季羡林;《比较文学》序[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06期
7 付飞亮;;论类型学的定义与范畴[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瞿继勇;;唐诗英译中的意象问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9 周静;;超越文学的自主性——论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局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罗立桂;;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田禾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邹岳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杰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资源的阅读:译介学研究的文本化途径》[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鲁西西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邹建军;;编选后记[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超;跨学科成比较文学研究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姜小玲;“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出版[N];解放日报;2011年
3 周玉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在上海出版[N];文艺报;2011年
4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重返文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夕雨;比较文学研究,自由实践的场域[N];人民政协报;2011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舒宪;季羡林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刘茜;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高青;新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9 宿玉村;张力与差异中的互动:建构两岸多元对话的比较文学学术网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雯娇;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2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国俊;20世纪初中西现代小说中的自我[D];兰州大学;2007年
2 刘松燕;杨周翰先生学术成就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3 孙月宁;论翻译文本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有效性[D];中山大学;2010年
4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5 金兰;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6 高永;母题理论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敏;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8 梁旭;《生死场》与《人间问题》的人物类型与艺术表现手法比较论[D];吉林大学;2007年
9 陈聪;《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10 姜淼;中韩90年代女性作家创作意识比较论[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5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05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