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文化为视界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本文选题:文化 切入点:文化人类学 出处:《当代文坛》2012年06期
【摘要】: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和流派,其研究已从文化结构、文化功能等研究层面进入到了文化精神领域的深处,包括一些潜藏的文化心理流域。在这些研究中艺术人类学越来越受到关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需要通过对文化人类学之"文化"源流的梳理和评判,来探讨其文化结构和阐释中心、研究范围和艺术观念的变迁,继而考察其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特点和文化生态意义。
[Abstract]: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re have been many new branches and schools of anthropology. The study of anthropology has entered the depths of the cultural spiritual field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function, including some hidden cultural psychological basins.In these studies, art anthropology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e study of art anthropology need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center, the scope of research and the changes of artistic ideas through combing and judging the source and stream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Then the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globalization are investigated.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J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能;席勒论戏剧的人类学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向丽;审美制度:日常生活的讲述者——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郑元者;美学实验性写作的人类学依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5 王宇;;论五色审美观与中国古代色彩符号的历史嬗变[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04期
6 程地宇;寻找失落的神草——关于■草的考释[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郑元者;中国问题、中国话语与中国理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陈龙海;“线的艺术”的文化寻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宋生贵;现代媒介传播中的民族艺术的审美接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3期
10 王鸣明;民族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戏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常志刚;基于光视空间概念的光与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田欢;维吾尔族视觉艺术的族群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张士闪;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冰;巴厘戏剧与西方现代派戏剧[D];厦门大学;2002年
2 陈怡琳;藏戏近几十年来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沈越;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艺术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素萍;缪斯的功绩——文艺起源与审美的女性因素[D];中南大学;2004年
6 郭红彦;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传承模式及其当代思考[D];河南大学;2005年
7 陈艳蓉;游戏精神观照下的幼儿艺术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谭秀华;中国旧石器时代艺术初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巍;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10 王德聚;对日照农民画创作培训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元者;;地方性知识的迷障:音乐的中国经验及其艺术人类学价值[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虹;;侗族风雨桥的艺术人类学解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段吉方;;理论的终结?——“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形态及其历史走向[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3 赵牧;;何谓生态,批评何为?——论生态批评的源流、表现及困境[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4 张松;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J];艺术·生活;2005年01期
5 王占峰;连丽丽;;文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春青;;“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曾永成;;绿色的思维 绿色的情怀——文艺活动人学意蕴的终极探寻和边缘凝想[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化生态与文学艺术[N];光明日报;2000年
2 叶舒宪;人类学小说热潮背后潜隐着文化反思与批判精神[N];文艺报;2006年
3 杨振宏;睢宁:儿童画成就一片大产业[N];新华日报;2006年
4 文化学者 吴祚来;“围观春晚”的文化生态意义[N];东方早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看民间艺术如何在本土植入民心[N];辽宁日报;2007年
6 皇甫晓涛;当代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沿问题[N];文艺报;2006年
7 吕诺邋张先国;让艺术走近百姓,八艺节“戏”解困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李莎;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与艺术行为[N];中国文化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高小立;和谐社会召唤文学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5年
10 皇甫晓涛 中国文学人类学会特约,,作者为中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人类学、比较文学与文化产业研究[N];文艺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晴;瓦尔堡思想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2 吴刚;梁平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郭威;文学文本的大众媒介化[D];山西大学;2008年
4 刘文凤;“影”·想[D];天津美术学院;2008年
5 王泽芬;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人类学向度[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平垣;对模仿论的反思[D];新疆大学;2003年
7 马静;从文化人类学到文化诗学[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8 谢鹏敏;论文艺的生态功能[D];中南大学;2007年
9 张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廖臻;比较文学观照下的文学史编写新方法论[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12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1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