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应理论的人文关怀
本文选题:人文主义 切入点:读者反应批评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得以振兴,自此时起便不断地发展从而融入当代社会。人文主义世界观坚持人的伟大,否认上帝的存在;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人的多才多艺。启蒙运动前,人文主义站在宗教的对立面,将人的思想从宗教蒙昧主义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进步,也促进了人们对于人类社会本身的认识。当代人文主义者则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照自然及社会,反对形形色色的精英主义观点,拥护民主制度,肯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作用与价值。 本文试图阐释读者反应理论所体现的人文关怀。读者反映理论是人文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实现形式,具体表现为它对于读者的创造性才能与读者需求的肯定,同时也是推动民主制度发展的有力的批评工具。 以往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往往将读者看成是文本内容的被动吸收者,而读者反应批评家却认为在文学欣赏中读者是一个积极的主体参与者。对读者的创造性的肯定体现了读者反应理论与人文主义的契合,因为所有的人文主义主张都是以人的道德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 读者反应理论批评家认为文学的功能应该是满足读者的需要。人文主义者认为享受生活是一种美德,与此相应的是读者反应理论坚持文学应该给读者带来快乐。在文学教育中,读者反应理论认为: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应该受到尊重,这也是的读者一项重要需求;此外,需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读者反应理论家是从读者对文本的反应开始进行理论构建的,正因为如此,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成为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人文主义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它促成了民主制度在人类社会中的实现。使民主制度得以运转的最佳方法就是让社会中的不同声音得到充分的表达。就读者反应理论的本质而言,它是民主的,因为它认为在文本中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对于文本唯一正确的阐释;对于某一个文本,有多少读者就可能存在多少种解释。文本理解的多样性体现了文学阅读与民主制度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读者反应理论指导下的文学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民主社会的实践能力。
[Abstract]:Humanism is the world outlook of people-oriented.This world view originated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was revived in the Renaissance of Europe, and has been developed since then to integrate into contemporary society.Humanist worldview adheres to man's greatness and denies the existence of God; man's greatness lies in his versatility.Before the Enlightenment, humanism stood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religion, liberating human thoughts from the control of religious obscurantism, thus greatly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mankin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t also promote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ociety itself.Contemporary humanists view nature and society more broadly, oppose all kinds of meritocracy, support democracy, and affirm the role and value of each member of socie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humanistic concern embodied in the reader's response theory.The theory of reader's reflection is the realization form of humanism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is embodied in its affirmation of the readers' creative ability and readers' needs, and it is also a powerful critical too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system.The former critics of literary theory often regard the reader as the passive absorber of the text content, while the reader response critic thinks that the reader is an active subject participant in the literary appreciation.The affirmation of the reader's creativity reflects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and humanism, because all humanism claims are based on human's moral ability, understanding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Critics of reader response theory believe that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should be to meet the needs of readers.Humanists believe that enjoyment of life is a virtue, corresponding to the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that literature should bring happiness to readers.In literary education, the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holds that the student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should be respected,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need of the readers; in addition, different students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and taught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Readers' response theorists begin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from the readers' response to the text, which is why the readers' needs and interests have become the main problems they pay attention to.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humanism is that it contribut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democracy in human society.The best way to make democracy work is to make the different voices in society fully expressed.In terms of the nature of the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it is democratic because it holds that there is no absolute truth in the text, and there is no only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for a given text, there are as many interpretations as possible.The diversity of text understanding reflects the inseparable connection between literary reading and democracy.The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震,刘路;读者反应批评的文本意义观与阅读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陈颖;;反应之反应——《三峡好人》的读者反应批评[J];文教资料;2008年16期
3 杨博;;读者反应批评介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秦宏;张之薇;李婷;;读者反应批评给外国文学教学的启示[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1期
5 申丹;;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文体学”[J];山东外语教学;1988年Z1期
6 杨建玫;;西方文论推进英美文学教学探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0期
7 刘淑青;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文化背景[J];德州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8 李振中;;正义之辩:哈姆雷特形象的再阐释[J];外国语文;2009年03期
9 徐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意象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名作欣赏;2009年24期
10 单华艳;孙吉麟;;人文关怀与生态意识的诗意融合[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从丛;;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萧雪慧;;开放的人文主义传统[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3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春生;;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个体精神[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李勇;;论布鲁尼的史学[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唐旭;;蒙田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赵文香;;浅谈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春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诗性智慧的历史透视[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9 姜勇;;外国学校管理史话(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及学校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黄中模;;从“镜子”论看达·芬奇与金圣叹的美学思想[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玉成;人文主义者眼中的历史[N];学习时报;2001年
2 李丛芹;手持相机的人文主义者[N];中国邮政报;2004年
3 ;人文主义者林少洲[N];人民政协报;2004年
4 邵大箴;人文主义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人文精神的现代化[N];解放日报;2007年
6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研究员 李平;文艺复兴时期的书房和女性[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赵柏田;穿越疾病与死亡的黑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500年来人文精神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N];解放日报;2007年
9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胡翼青;感知操纵我们的“木偶线”[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朱孝远;文艺复兴与欧洲[N];学习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可;现代中国“人文主义”的起源:以译词为中心的研究(1901-1922)[D];复旦大学;2009年
2 张炜;印刷媒介与15、16世纪英国社会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3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4 于海冰;跨文化视野中的欧文·白璧德[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李旭;从审美假象到神圣真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俊芳;14-16世纪拜占廷学者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7 程新贤;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婚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泉泉;好古者与品味[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魏燕;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戴丹;语言习惯与视觉认知[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家树;读者反应理论的人文关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李士军;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王艳芳;《幸运的吉姆》之读者反应批评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斌;论人文主义者在近代英国发展中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尹宇;意义在读者[D];吉林大学;2004年
6 冯英;理性与信仰的交织[D];湘潭大学;2003年
7 周秀文;人文主义概念的历史界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郝庆春;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理论”简析[D];吉林大学;2005年
9 郭小红;人文主义者格雷厄姆.格林——小说《问题的核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10 于雯;关于克尔凯郭尔著作中的个体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8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18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