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国艺术批评学的新探索——评凌继尧主编的《中国艺术批评史》

发布时间:2018-04-06 22:15

  本文选题:中国艺术批评史 切入点:研究对象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作为第一部中国艺术批评史著作,凌继尧主编的《中国艺术批评史》一书对艺术批评学科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探索:厘清中国艺术批评史与各种门类艺术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界限,努力做到"略小而见大,举重以明轻",坚持对原典尽量作出符合它的原初涵义的阐释,并有意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通俗"的写作风格。这部具有重要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力作,不但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理论自觉和精神担当,而且也是以实际行动对艺术学理论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的质疑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
[Abstract]:As the first work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criticism, Ling Jiyao's History of Chinese Art criticism has made many pioneering explorations on the subject of art criticism: to clarif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criticism and the history of various categories of art criticism.This academic work,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value, not only embodies a valuabl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and spiritual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makes a strong response to the doubt that art theory can become a discipline with practical action.
【作者单位】: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唐宋转型和艺术批评思想的嬗变”(11YJC760029)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历史与理论研究”(09YJC760008)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芜湖传统工艺堆漆画的挖掘与整理”(09YJC760008)阶段性成果 安徽工程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计划项目“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公共艺术专业教育研究”(2010YQQ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1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梁康;“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2)[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2期

2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现象学的解析与重构[J];开放时代;199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李道先,侯曙芳;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潘盛;旷野的呼唤——萧红作品中对于人的异化主题的现代观照[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锐,封彩梅;宽容与共荣: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阴元铮;;艺术治疗的发生机制初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以生存论维度重新理解认识论[D];吉林大学;2004年

2 周书俊;选择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4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5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2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汤广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郭永红;论美与生命[D];郑州大学;2000年

5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6 周丽;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振华;刘震云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9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2年

10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彩云;;关于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10年09期

2 孙慧佳;;一般艺术学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定位[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陈昌恒;慎独而出新——评陈池瑜的《现代艺术学导论》[J];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11期

4 王谦;;艺术学的研究对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金银;任文营;;试析“设计”学科的研究范围[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2期

6 洪颖;;论作为艺术人类学研究对象的“艺术”[J];民族艺术;2010年01期

7 贺文秀;;谈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的发展[J];语文学刊;2011年05期

8 杨晓庆;;文艺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问题与学科体系的构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康尔;;对艺术文化研究的追问与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03期

10 王晓路;;文化批评:为何与何为[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冯巍;;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蒋国忠;;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若干问题[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刘谦;;走向拓展与深化——关于新世纪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4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罗兴华;;现代设计艺术基础教学创新的策略探索[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徐汝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借鉴性的思考[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凌继尧;;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钟华;;比较文学学科自身内在的悖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向阳;批评的底气[N];文艺报;2008年

2 徐珂;文艺学理论边界不能无限扩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3 马驰;走宏观·辩证·综合·创新的研究之路[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叶隽;立足“本土情怀”兼及“外国对象”[N];社会科学报;2005年

5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杨维娜;彰显艺术的诗性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杨佳莉;毕业论“文”[N];文艺报;2006年

7 商尔刚;中国艺术管理思想体系亟待建立[N];中国电影报;2007年

8 张光芒 童娣;文化研究、史料考释与文本研究的有效结合[N];文艺报;2006年

9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10 陆贵山;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文艺理论研究[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华东;戏剧舞台指令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王征;数码交互艺术创作论[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巧芬;从目的论角度看《京华烟云》中的民俗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2 高翔翔;从变译理论的角度分析《红楼梦》库恩译本[D];同济大学;2008年

3 郑虹;风雅硕人[D];暨南大学;2005年

4 曾Zs颖;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翟理斯对《聊斋志异》的重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尚宪鹏;新世纪中国大陆文艺美学学术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玉琴;论文学中的死亡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蕊;文学翻译批评中的“翻译”与“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9 马凌燕;马采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从艺术学独立运动到现代艺术学体系[D];东南大学;2004年

10 张晶;网络文学批评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19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19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9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