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命名及其后果——略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起源
本文选题:“悲剧” 切入点:日本汉语词 出处:《江海学刊》2012年06期
【摘要】:现代汉语词汇"悲剧"可能是个外来词,原本是日本文化界为翻译"tragedy"而新造的一个日本汉语词。这个词大约在20世纪初被留日的中国学者习得并引入中国。由于未意识到该词外来语的性质,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对之可能存在望文生义之处,过于重视悲惨故事和悲惨结局在"悲剧"文体中的决定性作用。20世纪初,中国学界普遍的救亡图存的心理对此种中国式"悲剧"观念的流行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当中国学界以"悲剧"指称"tragedy"时,"悲剧"不复是"tragedy"的简单译名,而是将"tragedy"命名为"悲剧","悲剧"这个现代汉语词汇自身固有的多种中国式的意涵成了理解"tragedy"的先决条件。由是,产生了学界关于悲剧的诸多争议。就汉语语境来说,"肃剧"是对"tragedy"更为恰切的译名。
[Abstract]:The modern Chinese word "tragedy" may be a loanword, originally created by Japanese cultural circles to translate "tragedy".The word was learned and introduced into China by Chinese scholars who stayed in Jap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 th century.Because they are not aware of the nature of the exonym, Chinese scholars have for a long time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cisive role of tragic stories and tragic endings in the style of "tragedy".The widespread psychology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the dead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directly promotes the popularity of the Chinese concept of "tragedy".Therefore, when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refer to "tragedy" as "tragedy", "tragedy" is no longer a simple translation of "tragedy", but "tragedy" is named "tragedy", and "tragedy"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gedy".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controversies about tragedy in academic circles.As far as Chinese context is concerned, Su Zu is a mor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of traged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学说”(项目号:12XNJ020)资助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辜正坤;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黄克剑;“悲”从何来?——就悲剧之“悲”对中、西文学人文趣向的一个比较[J];文艺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刘刚;宋玉大小言赋寓意探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辜正坤;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徐明军;蔡元培思想发展的一个环节:从伦理代宗教到美育代宗教[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关健,李庆霞;文化的构成与文化冲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5期
6 张重岗;《红楼梦》悲剧说解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熊志海,张步文;论刑事证据与案件事实之关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尤晓燕;“官僚主导型”日本政治——行政模式的历史与文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刘华民;宋词叙事现象探讨[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1期
10 臧秀玲;宋小霞;;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崇;;试说“心”字[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魏志成;;汉语句型系统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勇凤;;院本、捎戏与民间禁忌[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袁进;;儒家与历史进步主义[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牛川海;;论京剧舞台之传统[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3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5 黄大宏;唐代小说重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邱尚仁;方言特殊语汇与民族传统文化[D];厦门大学;2003年
8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10 崔剑仑;论当代中国行政监督[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强;《西厢记诸宫调》初探[D];河南大学;2001年
2 杨庆东;《小说月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钟筱涵;李渔戏曲结构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程镇海;论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6 龚明辉;广告文化导论[D];苏州大学;2002年
7 周黄琴;王国维紧张人生的解读[D];湘潭大学;2002年
8 盛敏;翻译目的论在金融衍生工具翻译总的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9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克剑;商榷,,还是丑诋?[N];文艺报;2004年
本文编号:1720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20738.html